表演艺术

“评书”浅说 (一)

“评书”就是“说书”,也叫作“评词”、“评话”,台湾本地叫作“讲古”。而说评书的人叫作“说话人”,所用的稿本叫作“话本”,其中宋、元时代的话本在我中华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明、清时代发展的章回小说,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跟影响,所以评书跟古典小说之间一向都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评书的起源甚早,据可靠的记载,早在隋唐时期,民间讲说故事的情况就已经到处在流行了,评书虽然不是有说有唱的“讲唱”﹙唐代盛行过﹚,而是光说不唱的项目,但是说的技巧是相当高明的。因为评书的立意,就是“古事今说”,除了讲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有借此评论是非得失的作用,在过去教育不普及的年代跟古老的农村社会里,听评书就像在听说历史,是具有教化跟娱乐的双重作用!

宋代是说话人最风光的时代,也是“话本”最辉煌的时代,当时不但有专门讲小说的﹙讲述灵怪、传奇、公案…等﹚、说经的﹙专说佛经与参禅悟道的故事﹚、讲史书的﹙讲说前代战争兴亡的故事﹚,还有两人合演,类似猜谜、趣味问答等的文字游戏,甚至伴有歌舞的“合生”。

宋代有专供说唱艺术表演的场所,叫作“瓦舍”,意思是取其易聚易散的“来时瓦社,去时瓦解”性质,其中较为小型的场所则称为“勾栏”,这和民国以来北方杂耍荟集的场所独有的景象非常雷同,例如北平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商场、济南的大观园、开封的相国寺大都如此。

曾有句俏皮话是:“听说书掉泪——替古人担忧”,这宋代说书人所展现的魅力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有生动的描述:

“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辈生嗔;

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

讲鬼怪,令羽士心颤胆寒;

论闺怨,使佳人绿惨红愁……”

这和现代评书艺人所发挥的感人力量,殊无二致呀!

评书是纯粹说的表演艺术,它和其他说唱艺术有着迥然不同的表演形式,一无布景、二无伴奏、三无下手﹙帮说的﹚,仅是一把扇子、一块醒木﹙惊堂木﹚,加上桌椅,就是它的全部道具,所以它是一种具有高难度的表演艺术。评书必须说的绘声绘影,同时还需“绘情”、“绘心”,个个都必须是擅用语言描绘的能手。

评书讲说的技巧,如同写文章一样,叫作“笔法”,有正笔、倒笔、伏笔、暗笔、插笔、补笔等不同的名称,也就是有这么多不同的表现技巧。这种种“笔法”交错转化的运用,便构成了评书艺人出神入化的说书引导,再加上人物、景物、心理的深刻生动的描写,那就是一等一的演出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