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词创作

巫石吉:传承一份美丽愿景的典范

最近收到退休同事寄来的一篇李家同教授的文章:【癌症细胞】,是以多媒体制作成的,李家同教授写的这篇文章我曾拜读过,因为在大纪元副刊专栏里,他的文章专栏刚好在我的隔壁,偶尔会顺便拜读他的大作。

我的文章并非受他的影响,自从写作出书与人分享以后,生活需求就越来越简单,日常开销越来越少,很奇怪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满足富足,担任公职人员已经是很庆幸知足的事情,还有寒暑假可以读书写作出书与人分享,该知足当下惬意的生活,行有余力对于社会做更多的付出,才会让后人有较好的精神生活。

生命中除了赚钱之外,似乎还有更重要的追求才是,向内寻求精神的追求也是无止尽的啊!

日本首位防卫大臣小池百合子说到:“二十到三十几岁,是人生的‘input期’,应努力投资自己。趁着这段体力与好奇心都最旺盛的时候,积极学习,充实自我。”

到了四、五十岁,则进入人生的“output期。”年轻时所累积的知识、经验与能力,都在这个时期尽情发挥,人生最耀眼的光芒,也都在此时散发。

自从写作出书以后,省吃俭用的金钱一大部分用在这上头,虽然没法赚到钱,却赚到人生的分享与快乐,每当将书捐给图书馆时,才觉得自己也有能力回馈社会,这是中年过后的心领神会,如果从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多加体会领悟,铁定会有不少精神上的收获。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本是两种心境的追求,学习贵在精益求精,日新又新;道的追求却非如此,贵在去腐存菁,何时体会到真正的舍,才会有真正的得,精思入神的大道之美,尽在化腐朽为神奇的舍得当中,汲取精神智慧大海里的一瓢饮,仿佛在追求“在一多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一多。”

暑假中有一天到本县清溪文艺学会前辈伍老师家里,聊天以及请益所作拙书相关事情,刚好他也买了数量颇多的好书,希望赠阅给爱书人,并希望晚辈阅读后将读书心得写成文章,广为将书里的精髓与人分享,我当场表示非常乐意,并会将书阅读完后转赠给爱书人,继续传达伍老师的这份厚爱。

伍老师与伍太太均为刚退休不久的国中主任,喜欢阅读好书,并对于推广本县艺文书画风气不遗余力,难得他感受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书柜的好书捐给任教的学校。

找到具有相同气味的爱书人,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每次从爱书人身上体会到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书感”,这名词代表对于读书的感动感怀,以及爱书人寻求与人分享的那份读书人的风骨!

家里虽然在夏季高温里,平时只开电风扇,尽可能少喝饮料。我们也越吃越简单,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期待将省下来的钱,作为写作出书与人分享的经费。

那天我看到伍老师穿着陆军绿色汗衫,只吹着电风扇,把窗户全打开让空气流通,他的工作室在一幢大楼的七楼公寓,喜欢静静的读书创作,他跟我谈到:“年轻时度年如日,老年后度日如年。”对我而言颇多感触,似乎生命中尚有不少智慧高雅的长者,足以作为晚辈的典范。

伍老师夫妇、李家同教授与其同学老张,他们都是衣食不缺的社会菁英,却能知足满足地过简单简约的生活, 希望将有限的资源与人们分享,如果这个社会多了这些人,想必台湾会越来越好才对,与自己常提到的“美丽愿景”,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山好水不该任我们游赏,我们不能生活得太好,更不该是癌症细胞。应该将好山好水留给下一代,把好的精神,好的智慧,好的典范留给后人去继续发扬。@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