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神韵”展现的文化内涵--草原孕育的文化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敕勒歌》形象描绘了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和人们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他们把天比作人们居住的穹庐,以其心胸的宽广坦荡、感情的质朴纯真,显示出他们大自然之子的豪迈气概。

神韵艺术团的舞蹈《草原牧歌》展现了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骏马奔腾,牧马少年英勇豪放,尽情的驰骋在广阔的绿野,舞蹈中充满阳刚气概。充分展现了大草原孕育的文化气质。广袤无际的草原上,远望去,天地相连,浑然一体。只听得马蹄声骤,一群牧马少年策马奔驰,似滚滚波涛,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草原牧歌》展现了牧马少年的勇猛豪放。演员穿着黑色的马靴,把马的飞奔动作表现的唯妙唯肖,像万马奔腾在草原上,将马的动感表达到最高艺术境界。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辽阔的蒙古草原,练就了吃苦耐劳,坚强执著的草原儿女的性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草原英雄。具有粗犷剽悍、勇敢豪放、淳朴豁达的草原文化的特点。

蒙古族的祖先是东胡,与契丹、鲜卑、乌桓等属于同一族源。秦汉之际,东胡与匈奴东、西并立。后来与匈奴发生战争,被冒顿单于击败。从此东胡余众四散奔走,形成了几个名称不同的部族。传说中的两个蒙古族男子捏古思和乞颜,他们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蒙古的始祖是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这两个人名的汉字意译是“苍色的狼”和“惨白色的鹿”。因此旧译《蒙古秘史》记载说:“成吉思合罕(可汗)的根源是,奉上天之命降生的苍色的狼,他的配偶是惨白色的鹿,他们一同渡过腾吉思海子而来,在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立下营盘,生下了巴塔赤罕。”这就是《秘史》所说的成吉思汗的始祖,时间距离成吉思汗整整22代。

13世纪上半期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以骠悍的武功横扫欧亚大陆,以蒙古为中心,建立起由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组成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族舞蹈特点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最鲜明的特点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他们靠歌唱来记载历史,靠舞蹈来表现生活。据《元朝秘史》记载,早在成吉思汗前的蒙古民族就有了大型欢舞的场面,“他们在繁茂的树荫下,跳舞、欢宴,把杂草都踩烂了。”这种大型舞蹈通常在祭祀、誓师、凯旋、丰收时跳。如今,在广阔的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民族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舞蹈,虽然今天的舞动已失去了以往的内涵。自古以来,蒙古族就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广阔的大自然让他们在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豪放粗犷的性格。这种性格自然也通过舞蹈表现了出来。

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精壮健康的气质。

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马,马通人性、解人意,茫茫草原上它能识途,战斗中它能帮助主人摆脱困境,在牧民心目中马是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因此,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马的形象也最常见。不过牧民们并不是单纯地模拟马的外形,而是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感情溶于一体,通过手臂、肩部以及上身的动态,展现骑手的英姿,刻划各种马的形象。这在蒙古族的“萨吾尔登”与哈萨克族的“葵依”等民间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居住区一种乐舞的名称,以表现马为主、又可自由发挥的舞蹈形式。“萨吾尔登”乐曲中有许多是以马为标题,专门描绘马的形象如走马、快马乃至跛马的曲调,而这些曲调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表演者或独自表现信马漫步草原、或两人表现双马竞技,虽然只在原地而舞,但观众依然感受到他们所展示的意境。表演进入高潮时,乐手更加投入,在快速地弹奏中还不时地模拟马的嘶鸣声,把围坐在毡帐内人们的思绪引向开阔的蓝天、无垠的绿野。这时,人们随着乐曲的变化自由进场即兴而舞,或表现挤奶、檊毡,或模拟山羊顶角、雄鹰展翅;姑娘们则常用“揉肩”、“轻抖肩”以及“下腰”、“扬手揉臂”等优美的动作,抒发她们对草原美好未来的憧憬与遐想。

过去,人们为适应游牧与狩猎生活的需要,多分散居住在毡帐(古代穹庐的遗风)内,除大型聚会的欢歌狂舞外(如今日草原上的“那达慕大会”),各种舞蹈都在毡帐中进行,因此以小型的舞蹈形式居多;舞蹈风格粗犷、豪放,步伐较少,但手臂开阔有力,手腕、肩部、腰部灵活,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舞蹈中多有雄鹰、逃陟及乘马驰骋等形象,而源于宗教信仰的“萨满舞”则是最普遍的形式。

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是崇信萨满的,无论是战争还是遇到重大问题时,他都极重视萨满的意见;而且崇奉“白鹰”,并把“白鹰”作为能使之取胜的战神。后来,人们就把鹰看作是胜利的象征,并成为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摔跤比赛时,选手们都是用拟鹰的跳跃动作入场的,以此增强胜利的信心。

在蒙古族的舞蹈中,具有宗教色彩的民间舞蹈“安代舞”至今不衰。“安代舞”也叫“跳白鹰”。据说此种舞蹈起源于前郭尔罗斯和库伦地区,后流传于科尔沁,乃至整个内蒙古。“安代舞”有一个神奇的功用,就是可以治病。

依据习俗,在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要立一断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挥手绢或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人跟随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婉转,歌词丰富,可以即兴编词。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轻移动;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运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舞蹈动作洗练、规范。在萨满的主持下,人们围着歌手形成圆圈,并随着领唱者跟唱和起舞,随着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欢舞起来,可以几十人、上百人一起欢跳。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有时甚至时间更长。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