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8-2)

儒家道德哲学的建立

孟子谓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义、礼、智”四端。

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缺一不可,各有各的功能,决定人的思为。若做不到,个人来说,就是自欺;对君主来说,就是欺君。孟子就此将孔子的“仁”推向首位:“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能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引同上书89页)

孟子对此四端,作为道德的准则,其对此各有具体的论述。而这四端者,则首推仁,仁是道德的本体。我“反诸求己”,一切由仁而发,是“仁”决定我要这样意欲的。我不这样做,不这样思,我就不成为其人了,用存在主义的话说,我就不是我了。而是“人役”了。儒家是先设一个人的【本质】——仁体,然后才讲人如何存在的。这个仁体,就是性本善。天生吾人,性本就是善的。整个儒家道德学说,是建立在这个“性本善”上的。天道如此,“举头三尺有神灵”,莫之乱动也。人要以仁思为才合乎天道。

这个人的“性本善”是由天道所决定的。虽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也。”(《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87 )但我们往上索,从儒家所依赖的经典《易经》上寻求,就有可解了。《易经》的《系辞传》据说为孔子所作,在此我们不必作考据,但儒家学说所说的道理多有《易经》的根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孔子也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引同上版本47页)。

我们来看看《易。系辞传》是如何说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6001页)我们所处世界的一切,都是有来由的。它不是无规律、无秩序的。整个宇宙世界,有其规律法则在运转的。

据《系辞上传》所说,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从乾元大始发起,有了地母,然后生万物。《易。序卦传》说得更清楚:“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有所错。”(引同上书693页)故这个世界是有道法可循的,人不可以违反天道。

圣人制礼义,说仁、性,都是根据天道而来。“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引同上书615页)这是天命如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引同上书608页)我们遵循天道法则而行就是善,与天地合而为一就是尽性了。故《中庸》说“率性之谓道”(《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中庸。天命章》3页)。(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