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一流學者的掙扎与超越

余杰

人氣 2
標籤: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有句名言:「學術之趨向可變,求是之精神不可變。」這位朴實無華的大學者,一生讀書、寫書、教書,平平淡淡如清風明月,卻著作等身高、桃李滿天下。其弟子葛劍雄,有感于以老師為代表的前輩學者的神采風范、音容笑貌,在整理老師日記的基礎上,先后寫成了譚其驤的「前傳」与「后傳」。以一九六六年為界,前者寫傳主前半生的求學与治學生涯,后者寫傳主在文革中掙扎和晚年最后的學術高峰。

這本《悠悠長水》即為「后傳」。我尤其關注其中關于文革歲月的描述,我想知道:一個「淡泊明志、宁靜致遠」的知識分子,面對時代的惊濤駭浪,是如何艱難地在尊嚴与屈辱之間生存下來的?

文革初期,譚其驤与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遭到精神与肉体的雙重折磨。書中寫道:「在一片打倒聲中,將一頂高帽子戴在他頭上,大瓶墨汁往他身上澆來,汗衫上被寫上『牛鬼蛇神』等字,又被七手八腳撕破。批斗后,學生們逼他脫下鞋子,光著腳在校園里游街。」自尊心极強的譚其驤,回家后失聲痛哭。

文革中期,譚其驤處境改善。他是第一流文史學者,因而被挑選為毛澤東注釋「大字本」。所謂「大字本」,就是專門為毛澤東印制、帶有注釋的古書和古文。他奉命注釋的許多史書和古文,毛澤東都用于現實政治斗爭中,收到了化鈍刀為利器的功效。例如,譚注釋的《明史‧朱升傳》,毛澤東讀后,深受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牆,廣積糧,緩稱王」口號的啟發,因而發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譚參与注釋,在當時情況下無可厚非,這与那些直接寫作大批判文章的御用文人有本質區別。

我更感興趣的是,書中透露了有關毛澤東知識結构的信息。其實,毛不僅對西方文藝复興以來的近現代文明毫不了解,而且對中國以五四啟蒙思潮為主流的現代文化也持拒絕態度。即使是對中共標榜的意識形態根基──馬克思列宁主義,他也是連皮毛都沒摸到。他的成功,是因他對古代權謀術游刃有余的運用。他盡管勤奮讀書,但本質上依然是個沒「文化」的人──他只知道古書中最陰暗、殘酷的那部分。他以秦始皇、朱元璋等暴君為楷模,以獲得和保持權力為人生終极目標,因此他敢跟世界和平与民主潮流對抗,成為獨夫。

譚其驤与毛澤東,以一种特殊方式相遇在一九七二年至七五年的時空隧道中。學者得以保全性命,浩劫之后憑藉其夕陽余暉,完成了煌煌巨著《中國歷史地圖集》;獨裁者則讀古書如吸鴉片,喪心病狂地吞噬了億万老百姓后,在冰冷的宮廷中孤獨地死去。讀罷《悠悠長水》,我不禁想:在二十世紀災難深重的中國,任何一個人看似平淡的一生,似乎都比莎士比亞精心构筑、情節曲折的戲劇,還要讓人一☆三嘆。

*余杰是北京作家 

原載《亞洲周刊》


    相關文章
    

  • 陳小雅:縱觀五十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 (1/30/2001)    
  • 人民報:拒絕簽名,不要為那喪盡天良的獨裁者殉葬 (1/20/2001)    
  • 知識分子的道義責任 (1/12/2001)    
  • 在真理遭到踐踏和迫害的歷史時期,知識分子肩負著重要的道義責任 (1/10/2001)    
  • 【紀元特稿】欽本立遺囑“導報精神不死” — 江澤民与“導報事件”之八 (1/10/2001)    
  • 何祚庥為什么上了黑名單?江澤民鎮壓法輪功進入轉折點 (1/6/2001)    
  • 從“文化操作”看“文化研究” (1/3/2001)    
  • 郭沫若逢場作戲的悲哀 (1/2/2001)    
  • 風華正茂的青年科學家顛沛流离 (12/26/2000)    
  • 文學的理由壓倒經濟的理由 (12/21/2000)    
  • 海外人士評中國人權現狀: 換湯不換藥 (12/10/2000)    
  • 胡耀邦前助手抗議北京批評高行健獲獎 (10/21/2000)    
  • 誰為法輪功辯護——知識界是懦弱還是墮落? (10/11/2000)    
  • 中國文化風雨蒼黃五十年 (10/9/2000)    
  • 泰晤士報:米洛舍維奇嘴硬心虛 (10/3/2000)
  • 相關新聞
    郭沫若逢場作戲的悲哀
    從“文化操作”看“文化研究”
    何祚庥為什么上了黑名單?江澤民鎮壓法輪功進入轉折點
    【紀元特稿】欽本立遺囑“導報精神不死” -- 江澤民与“導報事件”之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