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未積極阻止以巴暴力衝突

布殊責阿拉法特不合作

標籤:

【大紀元3月30日訊】美國總統布殊周四在上任以來第二個記者會上,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最近爆發的衝突,要求雙方立即採取行動予以遏止,並點名指摘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在推動中東和平進程上所做不足夠。而在西岸,大批巴勒斯坦人上街示威慶祝土地日,並與以色列軍發生衝突,至少有三名巴人被殺。

太陽報報道﹐布殊指出,以巴之間這種煽動、挑釁和暴力的悲劇性循環已持續得太久,因此他敦促雙方立即採取重要措施使局勢平靜下來。布殊表示:「我正向巴勒斯坦人傳遞的訊息是停止暴力……我希望阿拉法特主席聽到這個既響亮又清楚的訊息。」此外,他已要求國務卿鮑威爾致電阿拉法特,再次向他傳遞這個訊息。

布殊又稱,他極度關注以色列周三空襲巴勒斯坦的行動,要求以色列政府必須克制其軍事回應行動,並採取措施放寬對巴勒斯坦人的封鎖,拆除檢查站,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回復正常。

下周晤埃及總統

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相比,布殊對中東和平似乎採取一種較為冷淡的態度,但他卻為此辯護,表示自己期望令以巴雙方重回談判桌上。布殊下周將會跟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會面,接還將會見約旦國王阿卜杜拉,要求他們協助緩和中東緊張局勢,游說阿拉法特公開表明反暴力立場。

布殊強硬地表示,除非阿拉法特合作,否則不會邀請他到白宮。他又重申美國不會強迫兩國簽署和平協議。

另外,負責近東事務的署理助理國務卿沃克亦譴責阿拉法特,指阿拉法特完全沒有企圖阻止衝突發生。

沃克說:「他沒作出任何聲明顯示他希望看見(暴力)停止,亦沒向他的安全部隊下達任何命令。若阿拉法特願意跟我們合作,我們一定配合,但目前並未見這種情況。」

高姿態「偏幫」沙龍

美國總統布殊周四明確地向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傳遞了其對恐怖主義的強硬立場,而他此舉很可能被以色列視為在困難時期的一種支持力量。

巴人個多月來不斷的恐怖襲擊,令以巴和平進程恢復無期,故上任僅三周的以色列總理沙龍,急於尋求的是美國方面的支持。

對於以色列對阿拉法特親隊總部作出的報復式襲擊行動,布殊僅作出溫和的批評,他不反對以色列有權作出自行動,並支持總理沙龍呼籲與巴勒斯坦政府進行安全談判,布殊亦採納了沙龍的論點——就是阿拉法特有能力約束巴人的攻擊行動。

拒阿拉法特訪白宮

美國總統針對巴勒坦人作出的攻擊行動,使阿拉法特處於難堪的境地,因為執行有關襲擊的,是好戰、不聽從阿拉法特號令的組織哈馬斯。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說:「他(阿拉法特)是一個人民會聽從的重要人物。」

此外,美國較早前亦否決了巴勒斯坦要求聯合國派出觀察員前往西岸的決議,更拒絕邀請阿拉法特前往白宮訪問,並暗示是否邀請阿拉法特前往華盛頓,端視乎他能否利用其影響力去制止衝突。在一眾中東領袖中,沙龍是首位訪問布殊的人。


    相關文章
    

  • 徐家杰:政治暗器 (3/26/2001)    
  • 承認口才差勁 布殊自嘲患「口蹄症」 (3/25/2001)    
  • 希拉莉轟布殊:令美國倒退60年 (3/25/2001)    
  • 繼錢布會晤 陳水扁召開重要國安會會議 (3/24/2001)    
  • 美國新戰略視中國為頭號敵人 (3/24/2001)    
  • 柳三禪:江澤民幕僚劉吉吶喊 (3/23/2001)    
  • 國際風起云涌 中國應韜光養晦 (3/23/2001)    
  • 美促北京釋旅美學者高瞻 料此為布錢會面最新議題 (3/22/2001)    
  • 邱心言:錢其琛訪美步履艱 (3/21/2001)    
  • 林培瑞:錢其琛到華府游說圖拉攏布殊 (3/21/2001)    
  • 中美關系迂回發展跌蕩前進 (3/21/2001)    
  • 正視中國違反人權狀況 (3/20/2001)    
  • 傳解放軍高官投奔美國 錢其琛訪美遭冷遇 (3/20/2001)    
  • 中美關系迂回發展跌蕩前進 (3/20/2001)    
  • 前國防部長:人才凋零 美喪失制造核武能力 (3/20/2001)    
  • 美日峰會 日元首投桃報李支持部署NMD (3/20/2001)    
  • 中國問題:美內閣多強硬派 (3/20/2001)    
  • 美國選大使關鍵看捐款 肥缺在西歐 亞非多苦差 (3/20/2001)    
  • 錢其琛抵美晤布殊料硬碰硬 (3/19/2001)    
  • 錢其琛晤布殊前 森喜朗訪美 三國關系波譎云詭 (3/19/2001)
  • 相關新聞
    錢其琛晤布殊前 森喜朗訪美 三國關系波譎云詭
    錢其琛抵美晤布殊料硬碰硬
    美國選大使關鍵看捐款 肥缺在西歐 亞非多苦差
    中國問題:美內閣多強硬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