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爲:中美關係──從交往轉向交鋒

陳有爲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25日訊】 撞機事件給中美關係留下了很深的傷痕,並會影響到今後的發展。首先是使兩國增加敵意,關係徒然降溫,其次是雙方加深了互不信任與對對方戰略意圖的疑慮。第三是美國親台反華勢力由此而更加力主支援臺灣對抗中國,美國國會要求增加對台軍售的壓力也因此會增加。

  中美兩國關於撞機事件的談判已經結束。

令人意外的是,第一天雙方擺開陣勢似乎要激烈爭執一番,氣氛相當緊繃,第二天會談就使僵局有所緩解。中方堅持“責任完全在美方”而不再追究;美方一度揚言飛機不還就不必多談,第二天反而表示會談“很有成效”。成效何在?雙方都諱莫如深,世人不得而知。

當機立斷明智抉擇

  但人們如果把眼光從場內轉向場外,注意到布希不遲不早,恰恰在此時此刻宣佈不向臺灣出售宙斯盾艦,美國商務部長表示將繼續給予中國“正常貿易關係”(PNTR)待遇以向北京示好,同時又傳出臺灣無意購買宙斯盾艦的阿Q式表態消息。而中國總理朱鎔基則認爲中美關係不至於“悲觀”,這就暗示著中美之間大概已經有所默契,決定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雖然飛機還在中國手裏,美國今後仍要進行偵察飛行,看來雙方已把分歧擱置一邊,就飛機歸還以及美機偵察飛行如何防止發生類似事件達成協定。因此,作爲整個撞機事件的這場風波,即使還拖了一個尾巴,基本上可以說是過去了。

  其實,這是最好的結果,也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因爲對於此次事件的事實、責任與處理方法,中美雙方持有完全對立的觀點和立場。中方認爲是美機違法進入中國專屬經濟區海域,撞毀中國戰機,非法降落中國領土,要求美國承擔責任。美國則拒絕對方指控,反而認爲事件是中國飛行員的魯莽行爲所致,只要求中國歸還飛機,其他一切免談。

  中美雙方的這種紛爭,既無法消除分歧,也不可能通過國際仲裁來解決。撞機事件不像美國轟炸中國使館那樣證據確鑿,無可置疑。任何一方要強使對方認錯和承擔責任,是不可能的。如果繼續較勁,甚至進一步對抗而引發更大危機,那就必然會因小局而影響全局,使中美關係受到嚴重損害。

  古話說:“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史記》)。中美雙方經歷震蕩如此之大的風波,能夠當機立斷,適可而止,最終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這場紛爭,應該說是以大局服從小局的明智之舉。

後果嚴重傷痕很深

  但不可否認,這次事件給中美關係留下了很深的傷痕,並會影響到今後的發展。

  首先是使兩國增加敵意,關係徒然降溫。美國公衆不問事情的原委和是非,對中國扣留美國人機極爲不滿,表現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排華情緒。有人在電視上揚言要拒買中國貨,趕走中國人。

  在中國,由於政府抑制公衆上街遊行抗議,人們只能通過網上發泄強烈的反美情緒,甚至出現了要殺美國飛行員與布希總統以解心頭之恨的吼聲。這種現象,是自從尼遜訪華以來中美兩國關係30年來所從未有過的。

  在官方範圍內,美國議員取消原定的訪華之行,中國駐美大使楊潔篪到任招待會除了三名前任美國駐華大使之外,沒有任何一位國務院官員出席。儘管《華盛頓郵報》的代表在北京見到了江澤民,《人民日報》與華盛頓交換訪問的代表團在這敏感時刻來訪,美方只能安排一名副國務卿會見。兩國的軍事交流更不可能在這種氣氛中恢復進行。

  其次,這次事件使中美雙方加深了互不信任與對對方戰略意圖的疑慮。

  在北京看來,美機對中國沿海進行情報偵察,不但威脅中國安全,而且是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發展的明證。但在美國看來,進行全球範圍的間諜飛行偵察,是它這個超級強權不容置疑的特權。現在中國竟然敢在全世界面前使它威風掃地,說明中國國力還沒有和美國旗鼓相當就不惜向美國挑戰,一旦中國真的成爲一個能和美國並駕齊驅的新興強權時那還了得。多年來竭力鼓吹“中國威脅”的美國某些勢力,因爲撞機事件而加強了他們的論據和影響。

  第三,過去台海危機只發生在兩岸之間,美國並非當事者,這次事件則是中美之間的直接衝突。美國親台反華勢力由此而更加力主支援臺灣對抗中國,美國國會要求增加對台軍售的壓力也因此會增加。陳水扁近日對中國大陸的調子升高,顯然是因爲從撞機事件中得到了鼓舞。

  這次事件過後,中美關係會向什麽方向發展?美國對台軍售已經拍板。

  即使不賣宙斯盾,比起克林頓時期也加了碼,這會引起北京什麽反應?允許李登輝訪美,是否有意讓北京難堪?如果中美關係還是那麽磕磕碰碰,布希是否還能按原定計劃訪問北京,和中國領導人笑臉相迎,舉杯共賀?這些關乎中美關係的大問題,現在都是未知數。
小布希不是老布希

  布希上臺不過百日,對華政策尚在擬議和形成之中。但這次事件已經反映出布希政府對中國的強硬態度,表明它對華政策的主旨和不同于前任的特點。這就是加強與日本韓國等盟國的合作,不以中國作爲美國亞洲政策中心;把中美關係看作是“戰略競爭關係”而非“戰略夥伴關係”,強調相互關係中的安全因素;廢除克林頓的對台“三不”政策,爲了阻止中國對台使用武力而力圖增加對臺灣的軍事援助。

  中國對布希當政頗有疑慮,擔心他會改變克林頓比較務實的對華政策。因此北京推行懷舊外交,一再出動資深外交官去登門拜訪,想求老布希的人情,讓老爸來對孺子諄諄教導一番,以便子承父業。

  殊不知小布希不是老布希,老布希也支配不了小布希。從競選到上臺,小布希的對華政策,壓根兒就不是老布希那一套。他起用的人馬是帶有雷根思想與色彩的人馬,實行的政策是美蘇對抗時期雷根實行的強硬政策。在後冷戰時期,小布希和他的班子所信奉與實行的是美國至上主義,調整軍事安全戰略,加強全球獨霸地位,壓制世界上的一切對抗勢力。

  作爲白宮首腦,布希受到美國右派保守勢力的牽制。如今搭上布希這趟政治列車,企圖影響其施政策方針的,包括共和黨的極右勢力、軍工企業的巨頭、反對環保的石油財團(因爲石油消費是全球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習慣于冷戰思維的軍政要員、具有強烈反共反華色彩的國會親台勢力,以及頑固維護美國自由民主價值觀念的形形色色社會團體。

  更重要的是,由於布希對國際形勢與外交政策根本外行,外交決策與執行的大權就難免落在他的重臣和幕僚,特別是切尼手裏。因爲他歷任白宮主任、國會議員、國防部長,深黯權力運作,信奉實力政策,策劃過入侵巴拿馬,出兵伊拉克,現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經是他頂頭上司,鮑威爾過去是由他提拔爲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早在今年1月中旬布希入主白宮之前,筆者主持“華府中國論壇”討論分析布希新政府的內外政策時,就指出“布希組閣明顯地反映出切尼的影響,他將來可能扮演一個類似內閣總理的角色,對布希政府面臨的內外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和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一名向來沒有實權的副總統,切尼竟然打破慣例,在手下另建一個類似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的小型班子,把安全事務的決策權抓到自己手裏,使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重要角色貶爲副閣員級官員。人們可以在電視上看到,白宮開會時,賴斯只能坐在後排,不能與切尼、鮑威爾等人同席,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對華政策面臨考驗

  這次撞機事件,布希最初表現十分強硬,正是出於切尼的主意和安排。那是把過去對付衰敗了的蘇聯那一套辦法,用來對付今天正在興起的中國。雖然後來布希因爲碰壁而再向老爸舊部斯考克羅夫等人求教,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對華政策將會回到老布希當年對華政策的軌迹上來。

  這主要是因爲,從80年代末以來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保守勢力擡頭對美國內外決策産生更大影響(這一點可以從克林頓的對華政策經常受到牽制反彈看出來),美國軍方竭力要求在後冷戰時期重振軍事實力,以及由於中國國力迅速膨脹而改變了亞太地區力量對比與戰略態勢,引起上述美國保守勢力的關切與驚恐。

  雖然參加此次會談的美方首席代表聲明,美國並未把中國當作敵人,但是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3月下旬在向白宮的一次彙報會中強調:“當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而俄國較弱時,太平洋將是美國今後最有可能進行重要軍事行動的戰區”,爲此主張美國必須“重新制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在歐洲地區威懾蘇聯爲主的防務政策”,主要是調整戰略部署,改變軍事裝備結構,減少遠端與體積大的裝備如遠端轟炸機和航空母艦,而加強近程武器的研製配備。

  隨著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的進一步增長和美國安全戰略的進一步調整,將來美國在軍事上實行戰略東移和兵力南移,以及外交上對中國進行外線包圍的的可能性正在增長。

  在美國這種整體格局和決策構想中,儘管中美之間的經濟交流合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兩國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但是美國對華政策的發展趨勢,肯定將會從交往轉向交鋒,至少交往交鋒兼而有之,也就是“寓遏制於交往之中”,少不了會有摩擦衝突。

  布希這種對華政策究竟是否合理可行,在美國國內也是有爭議的。最近,基辛格表示,撞機事件不應成爲中美對抗的理由。紐約外交政策委員會的紮戈裏亞教授(中美台三邊關係第二管道的美方成員)向美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提出,布希政府應當重視美中關係,不能讓它受到撞機事件的嚴重損害。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哈定,也認爲布希的亞洲政策引起人們的不安,把中美關係定位爲“競爭關係”不好。如果中美兩國發生衝突,亞洲國家將很難在兩大之間作出選擇。

──原載《聯合早報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張萬年再責美霸道 (4/24/2001)    
  • 中美關係繞過險灘 (4/24/2001)    
  • 中共:美若售台紀德艦、神盾艦 中美關係面臨毀滅性衝擊 (4/21/2001)    
  • 美商務部長暗示﹕將努力延長中國PNTR待遇 (4/19/2001)    
  • 江澤民妥協露底牌 小布什敗中取勝 (4/19/2001)    
  • 江澤民外訪 美國衛星間諜大探秘密交易 (4/19/2001)    
  • 朱鎔基﹕中美關係前景不悲觀 (4/19/2001)    
  • 中國指美國對撞機事件的說法非常不負責任 (4/17/2001)    
  • 中日關係也出現摩擦 (4/17/2001)    
  • 裴敏欣 : 從撞机事件看布什的對華政策 (4/17/2001)    
  • 高凡: 撞機事件和中美關係 (4/17/2001)    
  • 里戈新聞分析:及早歸還偵察機有助於中美關係全局 (4/17/2001)    
  • 紐約時報﹕中美關係 (4/16/2001)    
  • 明日談判美將提三要求 (4/16/2001)    
  • 美國民意支持大陸入世申奧 (4/15/2001)    
  • 【紀元專欄】 張偉國: 徐俊平叛逃與江澤民的責任 (4/15/2001)    
  • 美近七成人贊同布殊處理撞機 (4/15/2001)    
  • 美國的中國症候群 布什深受其苦 (4/14/2001)    
  • 你找丈夫我找妻:美公民薛東華致函中國公民阮國琴 (4/12/2001)    
  • 中美關係無恙碰撞陸續有來 (4/12/2001)
  • 相關新聞
    美近七成人贊同布殊處理撞機
    【紀元專欄】  張偉國: 徐俊平叛逃與江澤民的責任
    美國民意支持大陸入世申奧
    明日談判美將提三要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