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胡平:李鵬笨不笨?

評點《中國“六四”真相》(3)

胡平

人氣 10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4日訊】 《中國六四”真相》一書收錄了中共高層在六四期間的會議記錄和談話記錄,揭示出有關六四的決策內幕。從這些記錄裏我們看到,當時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是強硬派在前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美國學者黎安友教授在前言中寫道:“西方讀者對本書中所述李鵬的行爲,可能比中國讀者的反應更爲正面。李鵬可能是一九八九年事件中最有能力、最堅定的政客。他在壓力下表現出強硬和精力,以冷靜和清晰的態度對付變化不定的局勢。如果說李鵬把學生運動看作對現政權的致命挑戰,歷史證明他的判斷離實際相差不遠。”當然,黎安友教授補充道,“只有在一種多元文化下,才有人欣賞在錯誤的事業中表現出色的政客。而對於中國,更重要的是,李鵬是站在歷史的錯誤的一邊。”

一位西方學者如此高度評價李鵬的能力,這和我們許多中國人習慣于把李鵬看做笨蛋的觀點很不一樣。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李鵬到底笨不笨?

我認爲,李鵬當然不能算太笨。因爲李鵬是壞人,當壞人就不能太笨,譬如當小偷,沒幾分機警,行嗎?壞人要作壞事,要損害別人利益,別人當然不會把自己的利益拱手相送,所以壞人必須要有心計,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弱點,利用別人的弱點,這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罪惡目的。

我們知道,八九民運起初只是學生自發地悼念胡耀邦,至少在表面上毫無“反黨反革命”的傾向和色彩,即便在四二七大遊行中,學生提出的口號也還有“擁護党的領導”。事實上,許多參與遊行活動的學生以及支援和同情學運的民衆、幹部,主觀上也並沒有所謂“反黨反革命”搞“動亂”的意圖。可是,李鵬之流從一開始就認定學潮是“動亂”,是“反黨反革命”。如果李鵬真是弱智,他如何能見微知著,一下子就看穿假像發現本質呢?

其實,這不過是壞人的本能而已。李鵬是個自覺的專制統治者,李鵬清楚地知道,什麽共產黨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意志,什麽共產黨領導是真正的民主、最大的民主一類宣傳,通通都是謊話,都是欺人之談。李鵬之流清楚地知道,象他這這樣一小撮專制統治者能夠以人民的名義對全國人民實行專制,關鍵是全國人民被禁止發出自己的真正的聲音。李鵬之流清楚地知道,一旦廣大人民真正起來發出自己的聲音,所謂“人民政府”的虛僞性就暴露無疑,其合法性就蕩然無存,專制統治就再也維持不下去了。因此,李鵬之流對於人民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總是滿懷敵意,深感恐懼的,一冒出來非壓下去不可。顯然,這並不需要具有什麽高明的智慧,這只需要專制者的本能。各國共產黨都從不缺少這類人,象東德的昂納克、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何嘗不是“在壓力下保持強硬和精力”,只不過他們的運氣不如李鵬罷了。

(大紀元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中國面臨最後的選擇──軍方改革派意見書震動高層 (5/12/2001)    
  • 中共駐美使館卯上全美記者俱樂部 (5/11/2001)    
  • 張良:駁斥“六四”清場換來今天穩定與發展的謊言 (5/10/2001)    
  • 鄭公燮:中共政權的必經之路 (5/9/2001)    
  • 劉曉波:權貴家族與政治改革 (5/9/2001)    
  • 江澤民抵港 示威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5/8/2001)    
  • 江澤民到訪 悼念六四死難者示威 (5/8/2001)    
  • 劉雲龍: 六四與五四 (5/8/2001)    
  • 王丹:就“六四”問題的一點澄清 (5/8/2001)    
  • 不平則鳴 薄盡綿力 (5/8/2001)    
  • “文革”中一幕鮮為人知的空前慘烈悲劇 (5/7/2001)    
  • 支聯會請願促江澤民平反六四 (5/7/2001)    
  • 北京派特工跟蹤林培瑞,鬧出不少笑話 (5/5/2001)    
  • 【紀元專欄】關於5.16政治局常委緊急會議的記敘有重大遺漏 (5/5/2001)    
  • 《六四真相》揭示政治改革挽救不了中共政權 (5/4/2001)    
  • 李柱銘致江澤民公開信 (5/4/2001)    
  • 六四事件倡納香港會考中史課程 (5/4/2001)    
  • 匿名网友提供自由网首家連載《中國「六四」真相》 (5/4/2001)    
  • 《中國六四真相》 自由亞洲電台網上聆聽 (5/2/2001)    
  • 布什看危機的青春痘 (5/2/2001)
  • 相關新聞
    布什看危機的青春痘
    匿名网友提供自由网首家連載《中國「六四」真相》
    六四事件倡納香港會考中史課程
    李柱銘致江澤民公開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