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膚淺者未必膚淺——論閻學通的軍備觀

劉偉

人氣 26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2日訊】

閻學通先生在4月25日《環球時報》中發表論點,批評那種認爲蘇聯經濟崩潰是由於參加軍備競賽的觀點膚淺,並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觀點:“關鍵不是搞不搞國防建設,而是怎麽搞”。閻先生認爲如果軍備競賽能把蘇聯搞垮,也能把美國搞垮,但是美國卻通過軍備競賽成爲唯一超強的國家,其原因在於美國走的是市場化道路,軍備的研製和開發帶動民用工業的技術提高,轉而佔領民用市場。蘇聯的經濟沒有這種活力,所以無法支援長期的大規模國防建設。閻先生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中國市場化軍備競賽道路,中國就不會重蹈前蘇聯的覆轍。

閻先生主張國防工業走市場化,並與民營經濟結合固然是比較開通的觀點,但整個理論卻很讓人有“窮兵黷武”的感覺。

關於美國的強大自來就有很多奇怪的言論,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美國發了兩次戰爭的財,這才成爲世界超強,而閻先生的軍備競賽觀則是最新版本。可是經濟史告訴我們,美國早在十九世紀末就已成爲最大的工業化國家,經濟産值當時就遠在其他西方國家之上,這時離兩次世界大戰還有很長的時間,不知閻先生又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硬要說美國沾了二戰的光,那只能說美國的孤立主義在二戰中被削弱,美國終於有意志將它的經濟能力轉爲軍事能力,並借諸強削弱的機會,掌握了政治、經濟主導權,成爲一超級大國。美國發的財非經濟之財,是綜合國力之財。類似的例子就如現在的日本。早在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列西方第二,如果國外對前蘇聯誇張其經濟成就的評論屬實,日本當時就成爲第二經濟強國。可到如今,日本在西方的影響力還不及法國等老牌強國,儘管日本的經濟比法國高出好幾倍。美國從成爲第一經濟大國到成爲第一政治大國花去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日本成爲第二經濟大國至今已有三十餘年,但至今看不出來它何時能成爲第二政治大國,或許永遠沒有這可能。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和平時期國防建設必須有節制,兵力不要超過總人口的1%,國防支出不要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4-5%,在這個幅度內一般軍事開支不會怎麽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前蘇聯總人口兩億八千萬人,兵力一直在500萬左右,接近總人口的2%,國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估的有12%,高估的到20%。即使我們這裏不討論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效率問題,前蘇聯的軍費支出也早就超過了正常比例。蘇聯的經濟不如美國,本應採取守勢,卻非要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用共產黨的行話說,就是犯了“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跟李立三要攻打大城市在邏輯上沒有區別。爲了這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目標,蘇聯只好採取大幅增加軍費的辦法,勉強在軍事上取得了同美國的均勢。但由於過多的資源集中於軍備,使蘇聯在綜合國力的競賽中敗下陣來。對比之下,美國的軍費開支雖然也經常超出正常比例,如在越戰期間,其軍費開支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8%多一點,雷根時期也有6%強,但總的說來,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並未將國民經濟拖垮。

閻先生如要證明他的說法,那就應先證明假如美國的軍費開支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值的15%,經濟也不會崩潰。實際上以美國自己的經驗來說,每次大幅軍費開支時都會有一段經濟繁榮期,然後就是經濟危機,七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兩次經濟危機就是明證。如果我們不健忘的話,80年代的日本經濟是如何蒸蒸日上,當時總結的經驗有一條就是日本的軍費開支很低。閻先生或許忘記了,美國經濟恢復活力,壓倒日本就是在冷戰結束,美國的軍費開支比大幅下降之時。我們怎麽能只看美國軍費的絕對數字,卻不顧美國軍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80年代的6%左右下降到現在的3%多一點這一事實呢?我國的軍費開支是多少現在並無定論,恐怕閻先生也不會就認爲就是公佈1410億元吧。以鮑威爾的說法,中國的軍費開支在450億美元左右。按中國現在國民生產總值1萬億美元的總額,這大體還在正常範圍之內。鮑威爾的說法是美國人估算,當然不會準確,但中國的軍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恐怕不比其他國家低吧。如果說這比毛澤東時代少,那只能說毛澤東時代中國將過多資源消耗在國防上,鄧小平的軍隊要忍耐不過是將國防開支拉回正常比例而已。

現在有很多人希望俄羅斯能和美國重新對抗,在他們看來,普京能夠幫助他們實現願望。且不說葉利欽一手扶持的普京是否是這樣的人,即使從純粹技術角度來說這已不可能。即使俄羅斯完全恢復元氣,達到前蘇聯的經濟水平,要同美國對抗也不是俄羅斯能承受的。只要俄羅斯還保持著一定的民主體制,它就不可能將過多的資源投入國防之中。如果一個只有前蘇聯一半人口的俄羅斯能夠只用占國民生產總值5%的軍費開支同美國達成軍事平衡,那只有兩個可能的結論:要麽普京是上帝,要麽蘇聯共產黨太蠢,居然多花了4-8倍的錢來同美國保持軍事均勢。我們不要忘記,只有戰爭才能讓一個國家的人民持續地忘記改善生活水平的必要,也不要忘記一分錢一分貨的古訓。說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沒錯,如說有錯,不過是只談到了問題的一方面,不完整而已。而閻先生的理論,只有主張國防建設和民營經濟相結合一條值得讚揚。不過要是閻先生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就權作本文沒寫。

──原載《問題與主義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斐敏欣: 兩岸軍備競賽愈趨危險 (4/30/2001)    
  • 台製隱形導彈快艇明年服役 (4/30/2001)    
  • 石之瑜: 所謂安全網 是政府網住人民… (4/29/2001)    
  • 中國軍方嘲諷紀德艦是「軍備垃圾」 (4/28/2001)    
  • 布殊煽動北京台北軍備競賽 (4/26/2001)    
  • 布殊政策大變中國面對挑戰 (4/26/2001)    
  • 軍備競賽﹖大馬擬購四艘潛艇 (4/25/2001)    
  • 陳仁義: 台灣衰退的經濟 分攤美中的軍備競賽? (4/25/2001)    
  • 鍾堅: 台灣生存的威脅 從千浬大縱深反封鎖! (4/25/2001)    
  • 軍售只是加速台海兩岸軍事競賽的序曲 ﹖ (4/25/2001)    
  • 軍售必將刺激兩岸軍備競賽 (4/25/2001)    
  • 華美軍售揭曉國際聚焦  (4/24/2001)    
  • 中美關係繞過險灘 (4/24/2001)    
  • 中美相爭﹐印度得利 (4/21/2001)    
  • 伍凡: 華盛頓對北京正採取“接觸和圍堵”的兩手策略 (4/21/2001)    
  • 以軍擬增十億美元備戰 (4/18/2001)    
  • 美國計劃研發可全球轟炸的太空戰鬥機 (4/17/2001)    
  • 解放軍備戰似當年對越自衛 軍演大動員惹美疑慮 (4/2/2001)    
  • 美軍機密報告:台灣需神盾系統 (4/1/2001)    
  • 美幫助俄拆核武代價高 (3/31/2001)
  • 相關新聞
    美幫助俄拆核武代價高
    美國計劃研發可全球轟炸的太空戰鬥機
    伍凡: 華盛頓對北京正採取“接觸和圍堵”的兩手策略
    中美相爭﹐印度得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