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正在飛速地胖起來

人氣 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2日訊】 1肥胖:中國人口的重負擔

體重指數:>24為超重,>28為肥胖

据《北京晨報》6月21日報道﹐在過去的几十年中,中國的肥胖者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遞增。1982年,我國的肥胖者占7%,1992年上升為15%,去年的統計結果是:肥胖者已經占了人口總數的40%。如此迅速而巨大的增幅使專家們不得不重新修改一直沿用的肥胖標准,因為如果按照以前的標准﹐中國將有50%的人進入肥胖的“預備役”——超重行列,由此而來的干預措施將是一筆巨大的花費。體重指數是用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m2)。修改后的標准把原來超重標准從23升高到24,使進入此行列的“准肥胖”者從人口總數的50%下降到40%。但另一個數字并不能使人輕松:中國的超重者与肥胖者的比例為8比1,已經居世界第一的位置,這就意味著每個肥胖者身后,就有8個“准肥胖者”做“候補”,其接近肥胖邊緣的體重很容易使他們成為肥胖大軍中的一員。專家估計,未來中國發胖的潛力將是世界第一,而北京又將是全國第一。

2清瘦:一去不返的好身段

健康腰圍:男<85厘米,女<80厘米

“從體重指數上看,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健康的國家,和現在相比,那個時候的人算瘦的。”參加減肥研討會的專家很怀念那段不可能再來的日子,“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小康的概念剛剛進入中國,國人的體重指數是當時最合乎健康標准的。”好景不長,此后不到10年,肥胖伴隨飲食質量的改變、交通設施的發達和工作條件的改善開始了。其速度之快令專家和普通人都始料不及:“剛吃了几天飽飯呀?怎么就開始節食減肥了?”包括農村人口也未能幸免。北京對一個縣作的調查發現,3000名被調查者在6年的時間里,不論男女老少,體重全部提高了。對于這一現象,人們將其歸結為“天生的胖人,喝水都長肉”的遺傳因素。那么,同樣有遺傳因素的作用,為什么80年代初期,這個遺傳作用沒有在中國顯現出來呢?

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的陳吉棣教授說,遠古的先人們為了生活,必須尋找食物,躲避侵襲和危險,人類的基因決定了人對脂肪的消耗能力是有限的,必須依靠運動。這一點在亞洲人中尤其明顯。有研究表明,亞洲人和非洲人耐受飢餓的能力要比歐洲人強,他們在飢餓狀態下的生存時間也比歐洲人長。然而恰恰是這种作用使他們不可能像歐洲人那樣,在高熱量的飲食中保持健康。也就是說,他們不具備對肥胖的耐受能力。

与此同時,根据體質類型,亞洲人傾向于發生腹型肥胖,也就是俗稱的“胖肚子”,腹部脂肪更容易進入血液,在肝臟、心臟、血管中“落腳”,因此大肚子往往是各類疾病的“前奏”。這樣一來,中國人看上去并不碩大的軀體已經悄悄面臨了疾病的危險。因此,此次研討會上,專家特意把腰圍列入衡量肥胖的標准中:女性超過80厘米,男性超過85厘米就算是肥胖。

3疾病:虛胖之下的弱身體肥胖誘發8大病

在國外的醫院門診中,凡是和肥胖有關的疾病,病人看病前首先要測量體重,如果體重增加了,醫生就會說:“病不見好不是醫生的問題,而是你沒管好自己的嘴。”在這种情況下,醫生可以以病人沒有很好地控制體重為由拒絕治療。目前,只有北京協和醫院在和肥胖有關的疾病科室放置了體重計,以便于醫生和患者分清責任范圍。因肥胖引起的疾病大約有8种。糖尿病:發病率57%、膽囊疾病:發病率30%、高血壓:發病率17%、冠心病:發病率17%、骨關節炎:發病率14%、乳腺癌:發病率11%、子宮癌:發病率11%、結腸癌:發病率11%。而體重指數每升高2,冠心病的發病率增加14%,腦卒中增加16%。

記者在男科門診獲悉,目前40歲以上的男性中,患有勃起障礙的比例達到40%,男科專家分析這一原因時說,這也和人越來越胖有關。“因為人體內一部分雄激素要轉化為雌激素,人體內脂肪組織正是這种轉化的場所。對于脂肪超標的胖子來說,這樣的場所顯然更‘廣闊’。”因此,在前面8种疾病之外,肥胖還削弱了男人的雄風。

4減肥:挑戰舒坦的新考驗

走40分鐘路只消耗掉一听“可樂”

我國學齡儿童的肥胖比例也十分“可觀”,7至17歲孩子中,肥胖者占了12%,罪魁禍首之一就是電視。統計顯示:每增加1小時看電視時間,體重增加1至2個百分點。和孩子一樣,之所以現在肥胖者增多,与汽車、電梯、電腦等現代化工具的普及有關。一位在嘉里中心上班的張先生說:“每天是汽車直接開到公司大樓下,然后坐電梯到座位上,所有的事情電腦上一傳就解決了,一天加起來走不到300米。”張先生顯然是肥胖人群中最具代表者。

專家概括得非常清楚:發胖的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懶,一個是饞。因為脂肪堆積的原因就是熱量入大于出,要么是運動少了,要么是吃得多了。協和醫院的史軼繁教授說,任何一种吃起來很香、嚼起來很酥軟的食物,都有熱量過高的嫌疑,因為“香”的物質基礎就是動物脂肪,“如果想減肥的話,就必須在口福和體重中做選擇,任何一种可口的食物都有可能增加體重,你可能好不容易走40分鐘路消耗掉的熱量,只需喝一听‘可樂’就全補回來了。因此,任何一种減肥方法都是向自我挑戰,要么要健康,要么要舒坦,社會越發展,對人越是考驗。”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鮮為人知的飲食減肥法 (6/21/2001)    
  • 與父母賭氣猛吃 14歲少年體重達200斤 (6/19/2001)    
  • 吃糖太多并非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6/19/2001)    
  • 中國大陸百分之四十的都市人超重 (6/14/2001)    
  • 雖然降低胖子標准 中國10人當中仍有4個胖子 (6/13/2001)    
  • 一男子「從天而降」插穿巴士嚇呆乘客 (6/10/2001)    
  • 中國首次被列入世界肥胖發病率排行榜 (6/6/2001)    
  • 運動少常吃油炸食物 澳儿童世界最胖行列 (6/5/2001)    
  • 中國糖尿病人15年內逾億 (6/3/2001)    
  • 美國:研究稱軟飲料致儿童肥胖 飲料商一致抨擊 (6/1/2001)    
  • 研究發現致癌原因中肥胖僅次于吸煙 (5/23/2001)    
  • 劉德華、鄭秀文300磅肥胖造型曝光 (5/14/2001)    
  • 英國﹕光是節食注意健康食品不能減肥 (5/13/2001)    
  • 肥胖男性患攝護腺癌死亡率較常人高 (5/11/2001)    
  • 科學家稱能夠將脂肪轉變為肌肉 (5/10/2001)    
  • 兒童看電視時間與肥胖率成正比 (5/6/2001)    
  • 醫界發現6個肥胖基因 (5/4/2001)    
  • 40歲後產子 成為人瑞機會比一般人高四倍 (5/4/2001)    
  • 台灣有3百萬「麵龜族」 每4人就有1人該運動 (5/3/2001)    
  • 美科學家預測50年后人類四肢將萎縮 (4/25/2001)
  • 相關新聞
    美科學家預測50年后人類四肢將萎縮
    台灣有3百萬「麵龜族」 每4人就有1人該運動
    40歲後產子 成為人瑞機會比一般人高四倍
    醫界發現6個肥胖基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