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誰主浮沉?

薛涌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3日訊】 “全球化”是目前國際上最為熱門的話題。但是,什么是全球化?用什么標准來衡量全球化的程度?似乎很少有人能夠厘定清楚。

  英國物理學家凱爾文(Lord Kelvin)說,如果你能夠衡量你所說的東西,即能把你所講的內容用數字表達出來,那么說明你知道你在講什么。如果你無法用數字表達你所講的內容,就說明你對你講的話所知甚少。

  如今全球化的討論雖然風靡全球,但大多數人是离開了數字在那里不知所云。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美國的《外交政策》雜志和A. T. Kearney公司合作,將“全球化”量化為具體的數字指標,用以衡量當今世界“全球化”的程度。

  簡而言之,全球化意味著遠距离之間的國家越來越相互依賴,跨國境的物資、人員、資金、与信息的流量越來越大。而這一數量模型的基礎,是收集這些跨國境流通的各种數据,如各國出入境人數、物資進出口量、貨幣的國際流通量、電腦的國際聯网普及率、甚至國際電話的使用率等等;然后綜合這些指標,得出各國的全球化指數。

  以這樣一個扎實的數量尺度衡量各國的全球化程度,得出的結論与人們從离開數字的討論中獲得的印象,頗有大异其趣之處。

  對全球化的一個最普遍的偏見,是美國領導當今全球化的進程,從全球化中受益也最多。然而用上述數据衡量各國全球化的水平,美國只能在世界排在第12位,新加坡則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新加坡的人員出入境率,在工業化國家中遙遙領先,每年人均國際電話的通話時間高達390分鐘。新加坡的國際游客,是其本地人口的三倍。相比之下,美國的國際游客与本土人口的比值,只有新加坡的六分之一,而國際電話的人均使用時間還不到新加坡的四分之一。

  然而,今年來新加坡的領先地位有下滑的趨勢。几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机影響了新加坡的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同時,新加坡的國有企業私有化進展緩慢,并且在簽署區域自由貿易條約上遇挫,對互聯网的管制過嚴,也限制了新加坡与其他國家的整合。

  這些問題如不解決,新加坡在未來几年有可能從其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掉下來。

斯堪地那維亞气勢正猛

  在新加坡之后和美國之前,即排名第2至第11的,是荷蘭、瑞典、瑞士、芬蘭、愛爾蘭、奧地利、英國、挪威、加拿大和丹麥。細心觀察就可發現,在這些國家中除英國外,都是人口上的小國,而且主要是北歐特別是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國家。

  荷蘭地處萊茵河口,萊茵河可謂是歐陸工業的心臟。与萊茵河地區國家的貿易,占荷蘭對外貿易的四分之三。荷蘭的對外投資和外來投資率都在工業化國家中鮮有可比。經過一系列的放寬管制的改革,外來投資從1995年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8%,上升到1998年的19%。同期的證券投資從國內生產總值中的5%漲到30%以上,為世界最高,比法國、德國高兩倍,比英國高五倍。而斯堪地那維亞諸雄的領先,更是淵源有自。

  這些國家地廣人稀,長距离通訊技術,是國民互相聯絡的基本手段和立國之本。高福利的社會,又使國民普遍享有高水平的教育。而狹小的國內市場,也逼著他們向外發展。

  瑞典在上個世紀的“電話革命”中就在世界上遙遙領先;30年前,其跨國公司愛力生在便攜式電話業上領導時代潮流;而近10年又迅速擁抱IT革命,1998年,39%的人口上网;最近网上人口已占人口總數的44%。首都斯得哥爾摩有60%的人口上网,几乎可稱世界之最。

  芬蘭也不甘落后。1995年芬蘭人的上网率高過所有國家。信息產業的發達使芬蘭能面對國際競爭迅速實現外貿的多元化。目前芬蘭25%的出口流向歐洲以外的國家。其30家最大的企業中有一半的職員就職于國外。

  而這些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給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們提出的最大挑戰是,他們在一個高管制、高稅收的經濟體系中,創造了被認為是只有在美國那种自由放任的經濟中才會出現的IT革命。在未來几年最有可能赶過新加坡的,就是這些國家。

北美主導電子商務

  1998年,美國和加拿大的网民占人口總數25%。最近的估計這一數字已在40%左右。

  比這一數字更重要的是,北美的信用服務,使互聯网与信用卡產業相得益彰,把互聯网的商業价值發揮到了極限,進而產生了獨步于世的電子商務(Ecommerce)。

  在美國出門几乎不用帶現金,不管是想買或賣一本舊書或——架舊相机,一上网就可通過信用卡与一個毫不了解的陌生人成交,現金顯得多余。難怪美國人几年前就開始討論取消貨幣的問題。

  反觀日本,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基本上還是一個現金社會,身怀几万日元出門完全司空見慣,一點小事就得和人見面、鞠躬、點鈔票,從美國的角度看來恍如隔世。E-commerce是近10年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帶動了全球經濟。美國在IT革命中,還是在唱主角。

  當然,這些全球化的數字指標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國的工業化潛力,也不能僅僅以此來衡量一國的開放性。這個模型本身就有偏見,比如,小國總是比大國容易在這一模型中拿高分。從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在時空跨度上遠不及從紐約到洛杉磯,但在后者之間的信息、人員、金融、与商品的流通,在這個模式中屬于國內流通而不能算數,而新加坡人只要一上飛机,就會給其全球化的指標加分。另外,由于許多數字來自聯合國的有關組織,因而對香港、台灣這樣不是“國家”的獨立的經濟實體未能加以衡量。

  但是,這個模型畢竟為各國的發展戰略,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參照。比如,小國比大國更依賴于全球化,更迫切地需要為全球化作好准備。

  而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高度依靠國外的市場、能源、和原料,其全球化程度竟排不上前20位,前景堪懮。另外,這一模型還發現,一般而言,全球化程度高的國家,貧富差別相對較小。馬來西亞投資36億美元發展“超級多媒體走廊”,但國家貧富懸殊過大,70%的小學沒有電腦設施,10%沒有水電,結果,用重金建造的高技術設施因缺乏高技術的人力資源而難以發揮成效。而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社會貧富差別小,國民普遍享有优异的教育,因而在全球化的IT革命中,比自由放任、貧富懸殊的美國反而更有优勢。

原載《聯合早報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耶魯商學院院長: 什么最令CEO們害怕? (6/14/2001)    
  • 馬哈地指窮人有權移居富國發財 (6/7/2001)    
  • 陸德泉:中國各類矛盾更尖銳 (6/5/2001)    
  • 道德責任心全球化—本世紀最大挑戰 (6/3/2001)    
  • 呂秀蓮:胡椒要辣不必大 (5/26/2001)    
  • 全球化之禍「異類」入侵 衝擊原生物種 (5/23/2001)    
  • 王令一:兩岸應合作面對升高的全球化壓力 (5/16/2001)    
  • 芬蘭政府扶持企業發展網絡經濟 (5/13/2001)    
  • 論《財富》說亞洲全球化 (5/9/2001)    
  • 孔誥烽﹕跨國論壇跨國剝削﹖ (5/6/2001)    
  • 未來全球石油市場將出現3大變化 (5/2/2001)    
  • 五一全球抗議失業 (5/1/2001)    
  • 王永慶:失業為國際潮流、勤樸度過難關 (5/1/2001)    
  • 獨生子女問題“全球化” (4/28/2001)    
  • 李歐梵: 「全球化」的文化爭論  (4/26/2001)    
  • 富國主導全球化自由貿易有弊端 (4/23/2001)    
  • 加國美洲峰會再起暴力抗議 (4/21/2001)    
  • 鐵絲網被扯倒 五千人美洲峰會場外通宵混戰 (4/21/2001)    
  • 美洲峰會商設全球最大貿易區 (4/21/2001)    
  • 【紀元專欄】曹長青: 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 (4/21/2001)
  • 相關新聞
    【紀元專欄】曹長青: 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
    美洲峰會商設全球最大貿易區
    鐵絲網被扯倒 五千人美洲峰會場外通宵混戰
    加國美洲峰會再起暴力抗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