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憂國民教育淪政治洗腦

人氣 8

【大紀元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香港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表明要加強中小學的國民教育,並計劃將《基本法》列入考試的試題,有關注團體擔憂兩項政策將對中小學生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甚至變相令他們被迫接受政治灌輸。

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教育局會邀請課程發展議會檢視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內容,使這個課題成為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預計可於2013至14學年推行。」

公民教育聯席成員、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梁恩榮指出,以國民教育代替公民教育,有幾個嚴重的問題,首先在名詞上已和國際社會脫軌,違反國際和國家教育趨勢,「國民教育本身的概念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它不能令香港人衝出中國,看一個環球的視野,只能集中在一個國家中……為何我們要用一個狹窄的概念呢?我擔心有很多東西會遺漏。」

學者:國民教育狹隘排他

但梁恩榮認為觀念上的問題更為嚴重,國民教育和目前全球化的多元公民背道而馳,非常狹隘,有強烈的排外性。「國民教育如果很極端的時候,可以造成很多的排外、排他性、民族主義等等,有鑑於此,所以我們覺得有需要用人權教育、世界公民教育來平衡它。」他續說,「所以國家認同有潛在的危險性,如果沒事的時候就沒事,但是有事的時候,可以因此而造成很多民族殺戮,歷史上出現很多民族仇殺,都是這樣來的。」

梁恩榮表示,國民教育可以追溯至香港回歸前。中英聯合聲明後,港英政府於1985年公佈「公民教育指引」,已經開始引入介紹中國事務的教育。到1996年,公民教育的新指引出現,當中有幾項重點,包括民主教育、人權教育、國民教育、法治教育和全球教育。當時他有份參與該份指引,和其他學者一樣擔心國民教育的危險性,因此加進民主人權的教育與之平衡。

主權移交後,港府在2001年發行一份刊物,將國民教育突顯出來,反而將之前有關人權民主等教育置於該刊物的附錄中,之後對國民教育的概念日趨強調,直到現在。他說:「所以97之後,趨向於加強國民教育越來越多。」他估計,今次政府再次加大力度的原因,「回歸十幾年(政府)可能都仍然覺得國民教育做得不夠,我想這是政府的想法,但是它完全沒有留意這樣的做法帶來的效果破壞性多過建設性。」

國民教育恐變愚民教育

他認為國民教育應該推行,但是有幾個前提,「我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究竟我們想培育良好國民,甚麼叫良好國民?是一個愚民?是一個不會思考的人才是好國民?或者我們需要有一個批判思考。」

梁恩榮擔憂目前所謂的國民教育是一種政治洗腦,「如果不是洗腦,起碼都是一種宣傳,原因在哪呢?舉個例子,現在電視上整天在七點、六點播的那種形式的國民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歌功頌德式的國民教育,只講中國好的一面。」他續說:「不好的方面我們就避開不去處理……從一個嚴謹的公民教育角度看,如果我們只是將好的一面,歌功頌德式的一面,跟學生講的時候,是有可能成為灌輸的情況,是洗腦。」

應培育有承擔的愛國者

他指出,國民教育應該是培養一位有批判思考的愛國者,「就是他愛他的國家,但同時他對他國家不好的地方會指出不妥,他願意承擔國家有問題的地方,我們不是坐視不理,而是願意去承擔,指出不妥,和它一起建設。」

對於施政報告建議將《基本法》做成試題庫,讓學生回答,梁恩榮批評這種做法毫無意義,「我們學法治,是學法治精神,我們不是要他們去做律師,我們不是要他們懂條文,但是我們要他們認識法治背後的精神,說到精神,就不是用這種試題庫來教,所以我不知道有甚麼用,只會令學生更加悶。」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也批評政府此舉教壞學生,「這是最離譜的,我們知道過去內地要考毛語錄,結果怎樣呢?就是令到學生為了要通過考試,所以一定讀,一定要拿到分數被視為正確的答案,從小開始就要學習說大話在考試中,從小就為了要迎合政府的想法,去填它們想拿到的答案,這其實是對公民教育最重大的損害,學習基本法不要緊,但是一定要配合人權的概念和國際基本人權公約,讓大家有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實行。」◇

相關新聞
港記協音樂會突改網上舉行 陳朗昇:不想浪費大家努力
香港環保署指外賣壽司可用膠盒
香港城巴獲批引入20名外勞
人權報告:中共及港府持續鎮壓異見聲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