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國企高管為何因高薪不踏實?

周曉輝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0月25日訊】近日,國內一篇對在國有金融機構總部工作、名叫王建華的部門經理的採訪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關注的一個方面是,採訪所透露的國有企業的高收入、高福利讓人不免瞠目結舌。

身為經理的王建華去年的稅後年薪約有70萬元,收入來源包括兩部份:一是工資條上的年薪收入,包括工資、月獎和年終獎。這部份占年薪收入的50%以上。二是各種福利補貼,包括每年5萬元左右的養老保險,每年7萬多元的住房補貼和公積金,每月的車費補貼和汽油補貼2000元,每年報銷社保以外的各種保健醫藥費單據5000元,以及圖書卡、旅遊費約2萬元。

當然,王建華獲得的福利並非僅此而已。除此而外,公司還分給她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福利房,而女兒就業更是依靠深厚的人脈資源。就這樣,住房、醫療、子女教育、養老,這些對普通百姓堪稱「老大難」的問題,對王建華來說,依賴國有壟斷行業的高福利,紛紛迎刃而解。而王建華不過是個部門經理,在其上的總經理、董事長的收入和福利自然絕不會低於此的。

不過,王建華在享用這些讓普通中國老百姓羨慕不已的福利時,卻發出了如此的喟歎:「工資高得不符合國情,其實我心裏並不踏實。」

前一句說的的確是實情。同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相比,國企職工的年薪、福利真是高的嚇人。以2009年北京地區為例,人均年收入為44,715元,但證券業、為企業融資服務的其他金融活動、銀行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保險業、煙草製品業和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等行業職工年平均工資超過10萬元。而國企老總們的高薪更是離譜,如首都機場集團公司老總在百萬以上,平安保險公司的老總年薪更是達到了6000萬。看一看,這些高薪收入者哪一個不是在國有壟斷企業中?

這還只是北京地區一地的比較,如果將這些國有企業的高薪者同其他地區的年均收入相比,差距只會增大不會縮小。

當然,如果真是能力所致,高收入自然無可厚非。因為在國外,上述不少企業也是高收入行業,但與中國這些企業不同的是,人家高收入的背後是高壓力,甚至還有失業破產的風險。這幾年歐洲銀行倒閉的例子就並不少見。可在中國,這些高收入企業大多依靠國有壟斷獲得,而且即便虧損,個人也不承擔任何的風險。

如四大國有銀行,早在2004年9月,中國官方就公佈其壞賬為1880億美元,占總貸款金額的15.7%,而國際上很有名的信用評估機構——標準普爾則估算中國銀行的壞帳比例在44-45%之間,而且所有商業銀行的信用等級全在風險投機型過高的等級上。這樣的銀行在國外早就破產了,但在中國,這樣的國有企業是不能倒閉的,所以老百姓的錢就被中共政府拿著填補虧空和剝離不良資產,而老百姓呢,在不知不覺中日漸生活壓力的沉重。

不僅僅是國有銀行,其它國有企業的高收入和風險是不成正比的。像平安保險公司2008年投資比利時富通集團就虧損231億多;2010年,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摩根士丹利股權虧損9億美元。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一邊是國有企業的巨額虧損,政府拿老百姓的錢去填補虧空;一邊卻是國有企業的職工們照拿著高薪。或許,這正是王建華拿著沒有太多風險的年薪感到不踏實的原因?也許,她早已看到了弊病所在,看到了隱藏在高薪背後的困境,看到了正在日益深化的經濟、政治危機。哪一個貧富差距大、讓百姓生活無望的社會可以長治久安呢?而造成這種不合理現象不正是現行的體制嗎?

竊以為,當依附於現行體制的國企高管都開始為高薪而感到不踏實時,正說明「國富民窮」之路已經無法再繼續。而要想「國退民進」,就只能從體制上進行根本的改變了。

相關新聞
周曉輝:「神木模式」究竟給誰抹了黑?
周曉輝:孩子的態度取決於父母
周曉輝:此「中秋」非彼「中秋」
周曉輝: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與金錢無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