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

茶書畫︰蕭翼賺〈蘭亭序〉(下)

蕭翼賺〈蘭亭序〉

唐太宗非常喜愛書法,徵求蒐購很多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但獨缺珍品〈蘭亭序〉。經多方探尋得知〈蘭亭序〉在永欣寺辯才和尚手中。於是下令召辯才入宮,給予辯才特殊禮遇。幾天後,詢問辯才〈蘭亭序〉去處,辯才推說不知,於是讓辯才回寺。幾經推斷,太宗認為〈蘭亭序〉還在辯才手中,因此又敕命辯才入宮,不斷的勸誘追問〈蘭亭序〉的下落。

辯才如此往返三次,還是拒不承認在他手中。太宗知道無法從辯才口中得到結果,只能智取而不能強求。尚書房玄齡便推薦監察御史蕭翼,稱讚他有才藝、多謀略,必能從辯才手中取得〈蘭亭序〉。

於是,蕭翼隨身帶著幾件二王書法真跡,換上便裝扮成書生模樣,來到永欣寺。他假作觀賞寺院廊房上的壁畫,果然引起辯才的注意。一陣寒暄後,蕭翼自我介紹是賣蠶種的商人,二人相談甚歡,覺的很投緣。蕭翼與辯才一起彈琴、奕棋、賦詩,言談投機,不過數日,二人交往關係密切。

一天,蕭翼故意拿出二王的書法作品給辯才欣賞,辯才看後,不以為意的說︰「確實是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但不是最佳上品,我有一真跡,很不尋常。」經蕭翼一再追問,辯才神秘的告訴他是〈蘭亭序〉真跡。蕭翼假裝不信,辯稱此帖已失蹤。

辯才就從屋樑的暗洞取下真跡給蕭翼觀賞,蕭翼一看,果真是〈蘭亭序〉真跡。他不動聲色,想伺機取得〈蘭亭序〉。辯才把〈蘭亭序〉拿出後,不再放回樑上暗洞,與蕭翼拿來的字帖一起放在書案上,每天臨窗把玩、臨摹這些字帖。蕭翼也因來寺院次數多,與辯才的弟子、童僕日漸熟稔。

有一天,辯才進城作法事,蕭翼知道機會來了,就借故要進辯才禪房,童僕不疑開門讓他進去,蕭翼輕易的就從書案上取走〈蘭亭序〉和自己帶來的二王書帖。辯才回寺後得知情況,昏厥倒地,許久才甦醒。原本唐太宗很氣辯才秘藏〈蘭亭序〉,因為他犯了欺君大罪,後來考慮辯才年事已高,不忍再懲處他,並賜他綢緞三千匹,稻穀三千石。辯才不敢把賞賜歸為己有,就將賜物變賣,用所得的錢興建了一座三層佛塔,此寶塔建造精麗,留存至今。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愛不釋手,讚其書「盡善盡美」、「置於座側,朝夕觀覽」,曾命拓書人各拓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病重時遺命〈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從此真跡失傳,現傳世的〈蘭亭序〉已不是王羲之真跡。〈蘭亭序〉真跡的下落,至今始終是一個謎。

〈蕭翼賺蘭亭圖〉重現唐朝煮茶風情

據專家考證,〈蕭翼賺蘭亭圖〉存世有兩摹本,北宋摹本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南宋摹本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畫繪有五人,居中盤坐在靠背樹根椅子的是辯才,他的對面就是蕭翼,左下有二人在煎茶。

畫中老僧辯才長眉圓頰,嘴巴微啟,面露微笑,手持拂塵,盤坐在禪榻木椅上,似正侃侃而談。而儒生裝扮的蕭翼,一雙鳳眼,眉毛上揚,面帶機心,雙手籠在袖子裏,恭敬躬身坐在長凳上,屏氣凝神傾聽。二人之暢談透過無聲的肢體語言,躍然紙上。

畫中左下有一滿臉鬍鬚的長者蹲坐在風爐前,爐上置放一鍋,鍋中水似已煮沸,剛放下茶末,長者左手執鍋柄,右手持茶夾攪動茶湯。一旁,一童子彎身,雙手捧著茶托、茶碗準備分茶,以便向賓主奉茶。長者專注的備茶,童子小心翼翼的等待,表情傳神,刻畫入微。

另外,在爐邊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一枚碾磨茶葉的茶碾、一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由畫中可看出,唐朝飲茶文化之盛,遍及民間,飲茶已成為日常生活所需,甚至寺院中不僅是僧眾飲茶,還以茶待客。此畫佈景簡單,人物神態生動,傳神記載了唐朝寺院的茶事禮儀,並重現唐朝烹茶、飲茶所用的器具,及飲茶的方法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