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個看財務報表的關鍵與訣竅(4)

約翰.崔西(John A. Tracy)

人氣 82
標籤:

Q:財務報表所申報的是真相,全部的真相,而且絕無謊言嗎?

A:這事實上應該算是兩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牽涉的是獲利的會計處理方式有多誠實,而這取決於企業選擇的會計方式,以及該企業是否年復一年確實採行這些方式。另一個問題牽涉的是企業的財報揭露有多誠實與坦白。

在計算獲利時,企業應該忠實地遵守自己選擇的會計方式的規定。換句話說,一但企業選擇了會計方式,企業就應該採用這些會計方式,讓一切順其自然。

但是,我們可以找到有力的證據證明,就算不是經常如此,經理人偶而也會干涉獲利會計方式的運作,以便美化結果──這有點類似於「在體重計上動手腳」的做法。

這種做法是要將申報的盈餘平準化,以抵銷年度盈餘當中令人不悅的擾動與波動現象。

投資人似乎比較偏好穩定而非起伏不定的盈餘走勢,企業經理人於是從善如流。因此,各位要小心,企業的年度盈餘很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遭到平準化。(請參閱第十八章。)

財務報告書的揭露則另當別論。大多數企業都不樂意將所有事實攤在陽光之下。他們通常會隱匿壞消息,或是至少盡可能保持低調。

許多財務報告書顯然缺乏坦白誠實的討論。很少公司願意讓自己的家醜外揚,在自己的財務報告書中全盤揭露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與遭遇的困難。
財務報告書當中有一份營業報告書。不過,這通常是企業針對當年營運狀況所做的消毒說明。

不幸的是,財務申報揭露的歷史明白顯示出,除非制定會計標準的單位要求所有企業遵行特定的揭露標準,否則,很少會有公司自動作出這些揭露。

幾年前,員工退休金與退休成本的揭露方式,就是如此的不夠完備,直到制定標準的單位最後終於出面,規定企業提出更徹底的揭露。

雖然證券分析師從1950年代開始就要求要有現金流量表,但卻很少有公司申報這份報表,直到相關單位公佈這項標準為止。

其他「不情願申報事項」的範例還包括不安全產品的召回、審理中的訴訟案件,以及高階經營團隊的酬勞。

《紐約時報》在發行人欄中自詡,該報會報導「所有適於報導的新聞。」不過,不要冀望企業的財務報表也是這麼一回事。 Q:財務報告書是否會說明企業的基本獲利策略?

A:不會。如果是在理想的世界裡,我會主張,財務報告書不應該僅僅只是申報企業創造了多少獲利(淨利),以及該企業從多少金額的營收與費用當中創造出這筆獲利。

財務報告書也應該提供有關獲利計畫的說明,也就是企業的盈餘藍圖。財務報告書的讀者應該獲知企業的基本獲利策略,包括最重要的獲利成功因素。
根據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在財務報告書當中,揭露各主要部門(業務部門)的營業收入與營業費用;這種做法可以提供相關的資訊,讓我們知道哪些產品線的利潤較高。

但是,部門別資料是非常龐大且屬性不同的總額數字,牽涉到許多不同的產品。部門別揭露當然是正確的方向。

舉例來說,將國內與國際的營業收入與營業利益分開處理,對許多公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做法。

企業不會申報重要產品線的獲利率。證券分析師與專業投資經理人都會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獲利率,但是,你不會在財務報告書中發現這項資訊。

你也不會在外部損益表中看到固定與變動成本分開陳列,而這對有意義的獲利分析而言卻是不可或缺的資訊。

在管理會計當中,你很快就會學會,第一步是要回到原點,將損益表重新設計成符合管理規畫與決策制定的架構,此一架構的焦點在於獲利率與成本行為。(請參閱表23.1。)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某企業的執行長,你所看到的報表,不會是外部財務報告書當中的損益表。有關獲利的資訊是非常機密的資料,絕對不能讓競爭對手與企業投資人知道。

Q:財務報表是否會申報企業的整體價值?

A:不會。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並不會申報企業的市場拍賣價值。財務報表的編制,是採取永續經營、歷史成本法的會計方式──而不是現時市場價值法。

除非有認真的買方或是併購計畫,否則,沒有人真正知道一個企業究竟有多少價值。

買方願意付出的價格,或許會比企業最近期資產負債表上申報的股東權益(淨值)金額高出許多,也可能只是這項金額的一小部分。

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與這些股票的淨值並無關聯。(請參閱第二十二章。)不管你在考慮買下整個企業,是投資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場價值是買賣雙方之間議定的價格,其決定因素不僅只有淨利而已。

一般而言,我們沒有理由要估算某公司資產的替換成本,以及其負債的現時清算價值*。

除此之外,就算我們做了這樣的估算,這些價值也不能決定股票的市場價值或是該企業的整體價值。(作者註: 例外的情形是,基於財產稅或是離婚協議的原因,必須對私人公司的股票設定一項價值。)

企業整體價值或是其股票的市場價值,主要取決於該企業未來的獲利能力。

買方可能願意付出的購買價格,可能是某家股權集中的私人公司年度淨利的20倍,或是某上市公司最近期每股盈餘的20倍。投資人會密切注意上市公司的股價本益比。(請參閱第二十二章。)

此外,我應該提出一點:以盈餘為計算基礎的價值,非常不同於以清算方式計算的價值。假設某公司正處於破產程序或是嚴重的債務重整狀態。

在這種不愉快的情形下,該公司的債務證券與其他負債的主張權,會優先支配股票與股東權益的價值。事實上,在這樣的情形下,這些股票或許沒有價值可言。

總結:了解財務報表本身的限制並審慎運用

各位可以信任經過會計師查核的財務報表,對於這一點我很有信心,只是近幾年來有些會計師未能揭發許許多多作假帳弊案,這當然會讓我的信心有些動搖。

整體而言,在所有上市公司當中,財務報表有造假弊端的比率還是非常低。不管如何,除了企業財務報表這項財務資料來源之外,投資人實在沒有其他選擇。不幸的是,作假帳是一項無法避免的投資風險。

各位可能會再三考量,自己是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因為其他數以百計的投資人已經做過相同的分析,冀望能從這些報表中找到其他人看不到的訊息,這樣的機率幾乎是零。

不過,如果各位想要很快進行一項基準測試,那麼,各位可以比較企業當期與前期營業收入的百分比變化,以及其淨利與營運資產的百分比變化。如果出現重大差異,這就值得深入了解。

如果你正在考慮投資某家公司,那麼,閱讀該公司的財務報表,是熟悉該公司財務結構的最好辦法。

對於採用保守會計方式的公司,你可以不用太過擔憂。這種會計方式似乎不會對這些企業的股價帶來負面效應。

在另一方面,如果是私人擁有的公司,各位應該密切注意該公司採用的主要會計方式,以及這些會計方式如何影響到該公司的盈餘與資產價值。

財務報表的揭露方式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不要冀望能從財務報表中看到有關企業獲利策略的說明。

要記住,企業的整體價值無法由資產負債表中看出。除非真有買方提出認真的收購提議,否則,我們實在沒有特別的理由要計算企業作為一項永續經營事業的價值。

價值主要的取決因素在於,企業過去的盈餘紀錄如何轉化為對未來的預估。

本書最後這一章的最主要訊息是,在根據財務報表作出決定時,各位一定要小心謹慎。

許多投資人與經理人似乎不完全了解財務報表本身的限制。如果運用得當,財務報表是制定投資與放款決策時不可或缺的資料。

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各位作出更明智的決定。祝各位幸運,在投資時千萬要小心。@(本文結束)

摘編自 《財務報表這樣看就對了:108個看報表的關鍵、訣竅與注意事項》 臉譜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突然搬家 你的房子該租還是該賣?
大師教你洞悉市場的真相(4)
看出會爆紅的大生意在哪裡(3)
創業求職 雙語亞太裔有優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