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馬:鞋匠、妓女與知識分子的公共性

狄馬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08日訊】在艾未未的一篇訪談裡,看到這樣一段話:當記者問他,作為2008年和2009年度「百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的入選人物,你對「公共知識分子」這個概念,是怎樣理解的?艾回答說,「所謂’公共知識分子’,就是把所具有的知識話語權用於公共事務。我覺得這個提法,只能說明大多數知識是沒用在公共事務上,這是一個悲哀。」

這段話對我觸動很大。在我的印象裡,在大陸的媒體上最早提出「公共知識分子」這個概念的是《南方人物週刊》。2004年他們搞了一個「影響中國公共知識分子50人」的名單,當時引起很大爭議。除了對入選人物有不同看法外,人們還對「公共知識分子」這個概念本身發生過疑問。有人說,公共知識分子就是「意見領袖」;有人說,公共知識分子就是「公共意識和公共利益的看門人」;有人說,公共知識分子說穿了就是「異議知識分子」;更有人說,「公共知識分子」這個概念,「其實質是離間知識分子與黨的關係、和人民大眾的關係」;……

其實,艾未未說得對,無論你怎麼理解,這個概念的提出都是一個悲哀。你在工人、農民和軍人中,聽說過有「公共工人」、「公共農民」和「公共軍人」嗎?沒有。因為在一般人的概念裡,工人、農民和軍人不管他們的主觀願望是什麼,都不得不拿出他們的產品和技能來為公眾服務,所謂「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因而沒有必要把他們區分為「公共的」還是「私人的」。而唯獨在知識分子中專門辟出一類叫「公共知識分子」,這說明大多數知識分子不是「公共的」。而我們知道,在漢語裡與「公共」這個詞相對的是「私人的」、「個體的」。於是,我們就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一個鞋匠為了養活妻子兒女,必須拿釘鞋、修鞋這種技藝和公眾交換,甚至一個妓女(請原諒我沿用了傳統的稱呼,但絲毫沒有貶低她們的意思,相反在今天的時代,我認為她們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水平是遠遠高於公務員和知識分子的)在行業之始,就得考慮提供令公眾滿意的服務,否則她就無法維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而唯獨在知識分子這個特殊群體中,有相當多的人根本用不著提供公共服務(比如知識產品)就能換來豬肉加房子的悠哉生活。

在西方,「公共知識分子」是相對「專業知識分子」而言的。在他們的語境裡,公共知識分子指那些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公共生活作出判斷,從而引導輿論的獨立批評者,遠的如薩特、加繆、阿隆,近的如喬姆斯基、哈維爾、薩義德;專業知識分子指的是遠離公眾生活,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尋章摘句做研究的學者。誠然,在西方也不乏一些凌空蹈虛、滿口術語的學院派教授,他們有著穩定的收入,卻沒有興趣介入公眾生活,生怕公眾生活會影響自己的學術地位或清高聲譽。因而無論在東西方,這種人都更在乎職稱的晉陞,而不在社會的進步和轉型。略有不同的是,限於學術自律與評審制度的透明,一般來講,無論他們的學術體制怎樣僵化,都不會像我們的學者這樣明目張膽地抄襲,這樣不擇手段地晉職,這樣寡廉鮮恥地巴結權貴。固然以中國人口之多,知識分子數量之龐巨,任何時代都有一些不為名利所動,一心向學的思想者和學問家,甚至在「文革」這樣史無前例的大黑暗時代,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顧准、陳寅恪這樣如山屹立的人,但就整體而言,我們當下的知識分子是既沒有能力進入公共領域,也沒有能力進入專業領域。那些自命清高,生怕公共生活會沾濕自己羽毛的「專業知識分子」,我們沒有看到他們在學問、知識方面的專業化,倒是看到他們利用百度、谷歌和超星圖書館等網絡技術,抄襲評職稱的文章越來越「專業化」了。

也許有人跟我辯論說,幹嘛非要進入公共領域或專業領域?公共領域太危險,專業領域太寂寞,我們進入私人領域不好嗎?就像一個鞋匠不能給自己釘鞋嗎?一個妓女不能把自己弄成高潮嗎?我們學了知識就不能自己玩嗎?當然可以。但問題是鞋匠領過國家的薪水嗎?妓女申報過課題經費嗎?杜十娘、李香君、小鳳仙這些人作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享受過國務院的特殊津貼嗎?因而在我看來,就人格的獨立和自立的程度而言,當下的許多知識分子是比不上街邊修鞋的鞋匠和在按摩院、桑拿房從事性服務的妓女的。

而知識分子比鞋匠、妓女強大的地方在於,一個鞋匠從他不再擺攤的一刻起,就不再是一個鞋匠;一個妓女從她不再接客的一刻起,就不再是一個妓女;而一個知識分子可能終身不對任何一件公共事件說一句話,寫一篇文章——或寫是寫了,但都是給自己評職稱的,與世道人心無關,因而除了責任編輯和他自己外,誰也不願看 ——他仍然是一個知識分子;不但是一個知識分子,他仍然可以以文化和知識的名義,出入各種學術場合,領取各種學術經費,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體制需要他們。作為收買和拉攏計劃的一部分,體制需要他們在場,像家禽一樣地在場可以點綴盛世的昇平。因而除了過年會考慮動刀外,平時他們的自吹自擂、自摸自慰不會對主人發生任何影響;相反,他們低眉順眼,不時地放聲歌唱,有時相互攻訐,倒頗能增加幾分雞叫狗咬的田園氣息。主人看這種知識分子是好的,事就這樣成了。

2010年6月22日酷熱中草於長安

相關新聞
狄馬:大衛王是如何拆遷的?
狄馬:由感謝票販子想到的
狄馬:後極權時代的寫作
狄馬:有一種「不」叫非暴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