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Taiwan Tea信譽 不是混來的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曉宜/調查採訪)或許政府官員會告訴你低價中國茶現在還未開放,大量走私或從第三地轉進的茶葉,證明台灣有市場需求,又何必禁止呢?這是政府短視近利、倒果為因的謬論。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在中國黑心農藥檢驗問題無法解決前,不能開放;從產業文化深度思考,台灣因獨特的氣候、土壤與地形,造就出獨一無二的台灣茶風味,政府有責任站在保護本土特色產業的立場,讓台灣茶有品質、有尊嚴的永續生產;從外銷的國際視野,「台灣茶」是讓Made in Taiwan能驕傲地站上國際舞台的產品,一旦遭低品質中國茶混充,或因茶農休耕導致外銷量必須以中國茶替代,「台灣茶」的金字招牌,恐怕將變成「冒牌」、「雜牌」的代名詞。

新任名間鄉長陳聰鑑氣憤的說,台灣唯一可拿到世界跟人家耀武揚威的就是台灣茶,政府不只要保護,還應該保護到死,連古蹟尚且保護了,這個能到世界舞台「囂掰」的台灣茶,為什麼不保護?

鹿谷「仙品茗茶」生產的有機茶今年1月甫獲歐盟認證,評茶師卓靜芬說,對走高檔茶的茶商而言,開放中國茶進口短期內或許衝擊不大,但長久而言,若因此把整個台灣茶的品牌打壞,內、外銷市場受衝擊,茶農因此受害沒人再種茶,只剩樣板的觀光茶園,整個台灣茶文化產業就會永久消失。

卓靜芬感嘆,大家這麼努力地想保護「台灣茶」這塊金字招牌,但第一個搞破壞的卻是政府官員。農委會官員竟說,依法只要茶葉包裝上標示清楚台灣茶和進口茶的混充比例,就可標示為「台灣生產」,並掛「台灣茶」的名號販售。「天啊!一包茶葉裡只要有一%是台灣茶,就可以說是台灣生產的茶耶!以後台灣茶還有品牌、品質可言嗎?」

去年底,故宮茶葉被踢爆驗出十幾種農藥殘留,且傳出茶葉來自南投名間鄉,一時「名間茶」銷量盪到谷底,即便名間鄉各界不斷澄清,但信譽已受衝擊。陳聰鑑更加深知,品牌聲譽絕不能受一絲打擊,他深有所感地說,一旦台灣茶被發現不再真正產於台灣,會嚴重影響消費者信心,第一個衝擊的就是外銷市場,「請政府不要到信譽倒地了才救啊!一旦台灣茶出問題,大家都會一起完蛋。」

陳聰鑑說,政府若簽ECFA開放中國茶葉進口,一定要先把配套做好,做不好就不能開放。第一,做好產地證明查驗,不能隨便放行;第二,農藥殘留檢驗要做好;第三,簽約時要加上一條,進口產品衝擊本土產品時,要停止進口,對受害農民,要保障價格收購。請問,政府急著要簽ECFA,這些配套措施都先做好了嗎?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