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助史瓦濟蘭農業轉型

─史瓦濟蘭生命力專題之7

人氣: 19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31日電)辛苦幾年培育的良田,碰上一次大旱,所有努力化為灰燼,史瓦濟蘭經常遭遇這種慘況。台灣的農技團決定改變策略,從微笑曲線的兩端─種苗和市場著手,徹底擺脫看天田的無奈。

史瓦濟蘭1968年才剛獨立,隔年中華民國與史瓦濟蘭雙方依簽訂農技合作協定,成立了農技團的前身─農耕隊,自此史瓦濟蘭的農業便和台灣緊緊相連至今。

目前農技團共有17人,主要負責史國農業五大項計畫,包括農村社區綜合發展計畫、王室農場輔導計畫、技藝訓練計畫、糧食增產應變計畫,以及安全飲用水技術協助計畫,不但悠關史國廣大農民的生計,還身兼提昇農業附加價值的重責大任。

史瓦濟蘭人民主要以玉米為主,近年才由農技團輔導種植水稻 (秈稻10號種)和甘藷 (亞蔬1號和肯亞白),其他還有雜糧、甘蔗、蔬菜、果樹、養雞等,不過史瓦濟蘭農民多半仍種植看天田,晴雨全仰望老天照顧。

農技團團長葉常青告訴中央社記者,看天田碰到氣候不穩時風險非常高,尤其全球近年氣候怪異,對看天田威脅大增,史瓦濟蘭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碰到旱災,過去幾年所有努力全數化為灰燼。

例如2007年碰上大旱,所有作物的產值大減,玉米推廣面積850公頃,產值僅27.2萬美元,隔年未遇大旱,產值立刻增值為56.3萬美元;雜糧亦由大旱年的8.7萬美元,隔年增值為12.5萬美元。

葉常青說,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因此農技團決定改變策略,一方面針對低海拔缺雨地區改種耐旱作物,如甘藷和高粱;另外再從微笑曲線底端的看天種植,改往兩端的種苗培育和市場行銷前進,才能增加史國農民收益。

在培育種苗部份,農技團的亞蔬1號和肯亞白兩種甘藷最受歡迎,每逢雨季開始前,大批史國農民就會到農技團本部前排隊買種苗,農技團還要發號碼牌,以免插隊打架,真是盛況空前。

至於市場行銷部份,葉常青說,已經接洽南非的通路商,本身亦為台商,共同協助史國出口水稻到南非市場,第一批預計8月初運抵南非,零售價格1公斤12史鍰(約新台幣48元),農民實得3史鍰,利潤25%。

他強調,稻米只是市場行銷打頭陣的作物,接下來會繼續出口更多不同種類的高經濟價值作物,讓農民獲得較高利潤,留住大批農村人口,發揮穩定社會的力量,也同時開啟台灣對史瓦濟蘭農業輔導的新歷程。


經常有許多史瓦濟蘭小學生組團參觀台灣農技團,團長葉常青負責招待,讓小學生們看看正在培育的新作物,希望引起他們未來對農業的興趣。(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