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紀元】反霸凌論戰中的東方思維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1月01日訊】(新紀元週刊記者吳涔溪綜合報導)面對一樁樁令人心痛的霸凌事件的發生,台灣社會各界究責聲浪不斷,專家指出唯有品德教育才是解套唯一的方法,而東方思維的品德、生命教育,更值得台灣教育界借鏡。

悲劇會改變生活,也可能創造英雄。美國反霸凌專家哈利根(John Halligan)原本是一名IBM的工程師,2003年,13歲的兒子瑞恩,因為不堪學校和網路霸凌(Cyber Bullying)而自殺,當悲痛的哈利根打開兒子的電腦,想尋找有關兒子死亡的蛛絲馬跡,從孩子即時通的通話紀錄中,發現瞭解孩子的網路生活世界,成為避免孩子被霸凌的關鍵。

在記憶中,瑞恩從小是一個善良的孩子,有著敏感的一面,唯獨在運動的學習上有些遲緩。哈利根雖然忙碌,但是兩人常去露營、騎自行車、旅行,父子倆的關係十分親密。在孩子上了五年級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同儕開始相互比較、形成小圈圈,「不會運動」、「是同性戀」……的取笑和傳聞,佔據了瑞恩的校園生活,一度令他很不想去學校。

因為瑞恩在現實世界中受到語言霸凌困擾,他轉而投入到網路世界中。在這個網路世界中,瑞恩遇到自稱是同性戀的人,延伸學校的傳聞,不斷騷擾他;他還遇到一位男孩,他引導瑞恩走向幽暗,談論的都是自殺和死亡,甚至最終執行起自殺的計畫……

然而,這一切都是在瑞恩死亡後,哈利根打開他即時通帳號的訊息紀錄檔中才發現的。悲慟的哈利根想起更多孩子在校園的霸凌事件中孤獨地承受著,開始積極地在佛蒙特州推動反霸凌立法。他接受CNN等媒體的訪問,到社區及學校四處演講,以親身經歷呼籲父母重視網路霸凌,包括e-mail、簡訊內容、甚至 facebook的交友狀況,另外避免讓孩子在個人的臥室中擁有電腦,將可避免悲劇發生。

手機錄影網路傳輸 加劇霸凌

哈利根的例子不是個案,美國至少有6個州在發生受凌者自殺事件,展開校園霸凌立法。目前已有45個州政府針對霸凌制訂專法,杜絕日益嚴重的校園暴力、欺凌行為。在台灣,近日對校園霸凌現象廣泛討論,教育主管機關教育部參考他山之石,也有立法的考量。

根據來自第一線的老師說法,強欺弱、眾欺寡的霸凌現象,在校園已經「非常嚴重」,只是未廣受重視,但是隨著手機錄影錄像功能的增加以及網路普及,霸凌者囂張地將欺凌過程的畫面放到網路上流傳,造成受凌者二度傷害,使霸凌現象日益受到重視。

兩個月前,台灣第一夫人周美菁就在部落格上振筆疾書,表示校園霸凌現象已經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她寫道:「前不久有媒體報導,某國小的三個男生,對一個戴眼鏡的同班同學拳打腳踢。讓人痛心的是,在場的同學不但沒有仗義勸阻,也沒請老師來制止,反而邊笑邊喊精采,並拿手機拍錄下來,將影片放在網路上。」

她呼籲,千萬不要輕忽各種形式的校園霸凌,「許多人以為動手打人才算霸凌,其實以言語嘲諷威脅、人際關係的排擠孤立,以及隨科技而興起的藉網路傳送不當的影音,對受凌者的傷害往往比皮肉傷更為嚴重。」在周美菁的呼籲後,霸凌事件仍舊不斷,12月5日,彰化縣一名高職女學生,疑因涉入三角戀情,遭9名男女學生凌虐,在向警察單位通報、媒體批露後,引起台灣教育界震撼。

建立友善校園的呼聲

面對一樁樁令人心痛的霸凌事件,社會各界究責聲浪不斷,教育部長吳清基出面道歉說:「我當教育部長沒做好,覺得很抱歉。」他希望各縣市教育局、老師、校長一起下決心建立友善校園。

在教育部提出考慮傚法美國研擬反霸凌專法的構想,將霸凌者和被害者「強制隔離」,但因社會共識不足,最後只通過一項計畫,其中包括將霸凌防治成效納入學校評鑑與校長考績。許多專家剖析,在霸凌防治中,隔離只是最後手段,更重要的是如何防範。許多人也發現,學校和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校園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在家庭中父母的情緒溝通模式、媒體上影星間的捉弄西嬉笑怒罵、媒體對腥羶色新聞的捕捉渲染、立法院的議事風氣,甚至上演全武行,在在帶給青少年、幼童不良的示範。

民間人士對急功近利的升學主義也多所檢討,認為學校和家長過於重視升學,忽視尊重他人、欣賞差異的品格教育,是霸凌事件頻傳的元兇。而教育部一年預算12億的品格教育是否「破功」,也遭受質疑。

道德重建才是解決之道

美國國際心身醫科大學研究員陳彥玲認為,校園霸凌現象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一個指標行為,「反映出底下的基礎已經爛掉了」,至於那個基礎是甚麼?陳彥玲認為是「道德」。而要檢討品格教育的成效,須先釐清「道德」、「品德」、「品格」間意義的不同。

她說自己在與教育工作者交流時,都會先從漢字開始說起。品格的「品」在漢字中有「集合」的意思,而「格」字比較強調外塑的行為,目前在台灣推動的品格教育思維主要來自西方,基礎是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獎賞及「我要……」。陳彥玲指出,雖然有人花大預算在台灣推動品格教育,但是效果並不顯著。

至於品德和道德的差別呢?細究「品德」兩字,集合哪麼多「德」要做甚麼呢?一般認為,積德行善,德多了可以當大官、發大財,但是,東方古老的智慧中說,德多了可以修道。對老子而言,重視道德勝過於禮教,老子道德經嘗言:「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陳彥玲指出,現代科學有很多關於瀕死和輪迴轉世的研究,改變了對生命的認知以及對另外空間存在的證實,但是,豐富的生命教育被排拒在正式課程之外,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循環」、「善惡有報」,也就是道德的根基敗壞了,正是人欺負人、霸凌、脫序現象叢生的根本原因。◇

本文轉自第204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06/8869.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