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生態守護者的原民 土地與文化密不可分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專題報導)傳統原住民的生活型態,與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文化傳承中,體認敬天信神與靈魂之間的聯繫,從中建構一套獨特的生存法則,尤其在無書寫文字的社會,如何連結人、土地、自然?「土地命名」則為主要關鍵,祖先流傳的土地倫理,讓資源得以永續維護的深奧智慧;靠的不是嚴刑峻法,而是對於大自然的崇敬與愛護。

電影《賽德克‧巴萊》熱映,引起許多人對原民文化的高度關注,許多神話傳說牽動族人最後的依歸,如死後經過彩虹橋,象徵死亡只是換個地方生活,如果眷戀人世間就不會被祖靈之地接受,因此過去原民不害怕死亡,但隨著西方宗教強勢進入後,讓傳統文化起了劇烈震盪。

「網路系統」 自然衛星定位

身為布農族人,目前為國立東華大學語言傳播學系教授童春發指出,每一寸土地名子都像自己新生的孩子一樣, 因為沒有書寫系統,於是土地就變成筆記本,精細到每個地方、任何一個點,都變成部落筆記裡的一部份,不只是對土地的認同,也是認識自己生長土地的方法之一。他說,於是命名變成一種「網路系統」。

這樣的網路系統,可清楚掌握個人定位,以及每吋土地的特色與資源。一般人在山裡都是用無線電聯絡、衛星定位找人,常造成時間人力的浪費。不過原民的每一塊土地都只有唯一的名字,給所有族人非常精準的方向,只要發生問題就知道在那個地點,絕不會錯過,就如同街道巷弄一般清楚。

頭目責任 掌握部落版圖

在偌大的自然環境中,如何過最自由安全的生活又能保護自己,明確掌握各項資源就格外重要,比如危險的地方,就會以代表危險的名稱來命名,那麼所有族人就知曉,此地不宜接近,同時提供完整的生態知識。

他說,部落就像蜘蛛網絡,部落在中間,包含頭目、社會組織,不屬於那個網路組織或任意侵犯,就會被立即抓補,而充分掌握自己的版圖,照顧所有的老弱婦孺,就是頭目最重要的責任。

文化衝突 應從本質上理解

關於電影中,賽德克族「出草」的一幕,讓有些人認為是野蠻、落後慘忍的手段,身為鄒族的考試院考試委員浦忠成指出,這些想法是出自於不了解,所謂出草這種「獵首」行動,是護衛自己部落的防衛型態,必須在短時間利用突襲方式,獵殺對方一兩個人,雖即馬上撤走,目的在於有效率的驚嚇、嚴厲威嚇對方不要搶奪自己的土地資源,並達到捍衛自己的族人責任。

反觀在歷史朝代中,許多大型國家以屠殺更多人口來阻擋對方,動輒坑殺對方士卒數十萬人,到底誰野蠻文明不能用型態來對照,應從本質上擁有更多的認識才能理解。

原民口傳神話 建構獨特世界觀

自古以來對自然與上天十分尊敬的原住民,一直以來將此具體思維落實在天人合一的行為上,用原始、簡單的生活方式,助益於環境平衡與保護,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大多靠口傳文化,所以文化大多以神話傳說有著極大的關聯。

土地是原民的根,提供生活的場域,是傳統宗教祭儀和生命禮俗的場所,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布農族祭祀時,會唱著祈求小米豐收的歌曲,輪流接著歌唱,並模仿風吹過松樹林的聲音;鄒族則是模仿瀑布聲,來自大自然啟示的歌曲,非常和諧緩慢。

其中排灣族重要的發源地,是位於屏東的大武山,在神話當中,山頂是天神的頭,為天地間的銜接點,不遠的下方,位於現在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附近的Padain,是個非常大的丘陵地,正是部落所謂神聖創造生命之地,從整體看過去,位置等同於心臟部位。

耆老談到,在那個地方可以感受人與神的接近,每當孩童哭鬧時,都會抱著孩子對著Padain的方向吟唱,藉此撫慰孩童哭鬧不休的情緒。

在排灣族的觀念, 陰間與陽間有一道門,之間的階梯是天上與地下的一條通道,兩位在地底下生活的兄妹,便順著這條階梯來到地面,身上帶著各式各樣的穀物,豐富了地上的農作物,國立東華大學語言傳播學系教授童春發說,這種世界秩序概念,深切影響這個民族。

尤其舊有部落絕對不會在溪邊居住,因為祖先認為,溪流是神的路,人絕對不能阻擋神的道路,但隨著日本時代統治,為了開發水資源而移居至河口,所以八八風災發生時,部落耆老都早已預料,這是無法避免的災難。

生命上天賜予 終歸祖靈之地

原民相信生命源頭由上天賜與,鄒族就認為,靈魂源自玉山,只是降生到部落裡扮演男女、戰士、農夫、獵人等等角色,當生命終結時,靈魂可以在部落上空停留5天,接著飛往玉山祖靈預備好的部落,如賽德克巴萊彩虹橋的另一端,就可與死去族人再度生活。

考試院考試委員浦忠成談到,泰雅族、賽德克族等臉上沒有紋面、手上沒有圖紋標記, 彩虹橋旁的守護者螃蟹,若沒有看到榮耀的標誌,就會阻擋其進入彩虹橋,這類的思維在台灣原住民各族中都有類似的概念。

童春發說,在古老傳說當中,神要透過河流巡視人民的安全,每個山丘都是神巡視大地落腳的地方,除了像母親外,對土地更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尊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