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誰的錢?能分?專家析幕後原因

人氣 32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程靜報導)中國目前龐大外匯儲備達3.2萬億美元,已佔全球總額近1/3。隨著全球經濟衰退,外匯儲備在迅速貶值,激起民憤,為何不用之於民?黨媒17日稱,外匯儲備不等同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能無償使用。但專家認為,黨媒解釋並不合理,現在進退二難的局面都因中共體制造成。中共擔心金融自由化而動搖共產黨統治,因此施行外匯管制「剝奪」民眾海內外自由貿易,導致通貨膨脹,內需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出口導向型經濟使國人付出沉重代價。

巨額外匯儲備問題 官媒辯解

央行最新統計顯示,中國外匯儲備已達3.2萬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總額近1/3。對此巨額外匯儲備,民間強烈質疑,是否老百姓的「血汗錢」?央行「發票子」「買」來的?外匯儲備能否分給百姓?投資是否划算等。

10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外匯儲備究竟是誰的錢?能不能分?》的長篇文章,找了一些御用專家進行辯解。文章說,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也代表國民財富,但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能無償使用。

文章透露,中國企業和個人賺的外匯,以及外商不是把外匯無償交給央行,而是通過銀行賣給央行,並獲得等值人民幣。因此,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是央行以負債方式形成的資產。如果無償分給民眾,會導致通貨膨脹、央行破產等嚴重後果。

文章說,「花」外匯儲備的兩大原則是:一是有償使用;一是境外使用,分給老百姓在境內「花」會導致人民幣「二次投放」。

官媒還解釋,長期以來,當局在涉外經濟政策上「獎出(出口)限入(進口)」、在外匯管理政策上「寬進(流入)嚴出(流出)」,以及由於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企業和居民普遍不願持有和保留外匯等因素,都助推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中共不開放外匯管制 百姓的錢只能白白被坑掉

旅美中國經濟學家、美國《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博士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國企業用產品和勞務換得美元,本來可以讓國人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但北京政府用外匯管制手段剝奪了國人自由購買外國產品和勞務的權利。是北京政府把中國企業和個人獲得的外匯變成了看得見用不成的紙票。

舉個例子,現在國內通貨膨脹嚴重,銀行存款利率偏低,很多存款人都希望能找到一個比較安全而又能夠增值的投資辦法,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讓外國銀行和投資機構幫助中國民眾購買外國的股票和債券,但這個對老百姓有益的辦法被北京政府把路堵得死死的。

程曉農還說,日本民間持有的外國股票和債券數量比國家的外匯儲備多得多,如果中國能夠實行金融自由化並取消外匯管制,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會大幅度下降,通貨膨脹就會消失,民間擁有較多存款的人也能找到財產保值的方法,但中共卻死活不開這個門,因為那樣一來,就可能因金融自由化而動搖共產黨的統治。

程曉農認為,北京政府正常的做法,應該是取消外匯管制,讓老百姓自由到國外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就看老百姓信任中國經濟還是外國經濟?顯然,老百姓不可能信任中共,所以開放外匯管制,老百姓會把錢全部轉走。因而,中共是絕對不敢開放外匯管制的,他強調,老百姓的錢只能白白給政府坑掉。這就是人民日報專家只講了一半,不敢講的另外一半。

外匯儲備能不能分?國內學者另類解讀

針對外匯儲備是否能夠分給民眾?現在大陸經濟學者中有一批人主張能分,其中之一是經濟學家綦彥臣。他表示,當局這樣的說法不是第一次了。問題是外匯儲備分了,是較為直接的公平辦法。即便政府不想分外匯給老百姓,總還得重視社會公平的呼籲吧。

綦彥臣說,中國的進口規模並不小,但沒出現物價下降的效應。主要原因是壟斷利益集團從中牟取了暴利。因而出現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遠高於國外平均水平的怪現象。而從最普通的經濟學來講,進口量大了,國內的東西多了,物價該降,老百姓就會無形中受益。但是,中國的情況是反經濟學常識的,越進口,老百姓反而越受盤剝。

「最關鍵的是,政府可以利用大幅進口獲得的進口稅,來提高對低收入和失業人群的補貼——這是個純粹經濟學分析模型,其前提是一個廉潔的政府存在。沒有良心的政府,是不可能理睬這個的。」綦彥臣說。

他還認為,無償分給民眾,不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因為他們得到外匯後,大都會實現境外購買,等於進口了東西。即便去買房,最後還是房地產公司將外匯轉給進口機構,還是進口。但政府不願看到,貨幣主權或往大處說的經濟主權受影響。因為中國法定貨幣、唯一普通流通的是人民幣,一旦百姓用外匯在國內購房、買車、吃飯,就成了多貨幣流通狀況。

針對文章所說分給民眾導致央行破產問題,綦彥臣認為,央行只是保管人民幣的機構,何來破產?把外匯分給百姓的最直接效果是,財政要有備抵資金給央行。所以,要破產也是財政破產,輪不著央行的份兒。但是,付出的備抵資金數量之大,會迫使政府出賣自己資產,比如巨型國企。但出賣巨型國企,會動搖特殊利益集團的經濟特權。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之前也在微博提出,外匯儲備民間化會引起通脹是一派胡言。他說:「應當改強制結匯為自願結匯,美元等外匯自然留在民間了,由國富變成了民富。如果企業或個人通過國際貿易所得外匯全部『私藏』,不需兌成人民幣,何來二次兌換相當於印鈔票的問題。」

買外國國債保值 央行成美國金融人質

針對央行「管控」這3萬億外匯,程曉農認為,這些錢存銀行和投放股市都是行不通的,唯一保險的是購買外國政府發行的國債。外國政府一般大一些國家不可能倒,像美國、日本政府是不會倒台的,這種情況下,當局購買外國政府的證券,還算安全,還有一些利息回報。

因此當外幣、特別美元一旦貶值,外匯儲備貶值就成了當局一塊心病,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博士在微博上提出這一觀點,他說:「在中美雙方關係中,形成一種固定格局,美國打仗,中國出錢,美國消費,中國生產。中國賺了大把大把美元,但是這些美元每年都在以5%以上的速度在貶值。」

因此胡星斗認為,中國成為美國的金融人質,系北京政府自身所為。

中國出口導向模式的失敗 國人付出沉重代價

此外,巨額外匯儲備源於中共長期施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程曉農分析,在自由貿易的狀態下,一些國家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並不一定對發達國家經濟造成不公平結果。問題是,人口大國不能依賴出口導向型經濟,原因有兩個:

其一,人口大國同時也就是勞動力大國,如果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勞動力都從事出口生產,就會過度搶佔其它國家市場。這是中國不同於四小龍之處,四小龍可以靠出口導向型經濟實現繁榮,一個小國對國際市場佔領畢竟有限,不至於讓其它國家感受到威脅。而中國就不同了,中國的勞動力比所有發達國家的勞動力總數還多,如果所有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勞動力都失業了,也仍然填不滿中國出口的胃口。

其二,人口大國本來應該是消費大國,如果工資正常增長,本國企業的產品可以大部分在國內銷售,沒有必要非出口不可。

但是,程曉農說,中國卻出現了畸形發展的格局,通過引進外資把中國變成了世界工廠,同時卻壓低工人工資,把這個人口大國變成了消費能力很差的國家。於是,幾億勞動力加班加點生產出來的產品,國人卻買不起,除了出口找不到銷路。

程曉農表示,這樣一來,中國雖然經濟增長很快,但多數勞動者仍然很窮,一個人口大國變成了消費小國和出口大國;相應地外匯儲備急劇增加,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國內企業紛紛轉入房地產投機;物價和房價上漲又進一步降低老百姓的購買力,因此中國經濟就更加依賴出口;中國對過度出口的依賴繼續增加外匯儲備,不斷誘發新的通貨膨脹……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中國這種發展模式的要害是對自身的一條死路。中國政府靠這個模式延續自己的統治,但中國老百姓卻為這一模式不斷付出沉重的代價,看不到出頭之日。

相關新聞
伍凡:溫家寶無力挽救中國金融火災
徐昌生: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是用誰的錢?
學者爆4萬億國企資金在海外沒有監督
美人民幣法案 北京再反擊 專家解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