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以文衡人的曹丕

【大紀元2011年10月27日訊】

曹丕貴為一國之君,卻極其看重文章,在自己撰寫的《論文》中將別人視為「彫蟲小技」寫出的文章拔擢成「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後世以文為業者自然深受鼓舞,儘管其中不乏有人以為進身有道,將文章當作仕途的敲門磚,但無可否認的是,曹丕開創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風氣。

可以看出,魏文帝曹丕的《論文》絕不是寫給別人看的,他自己往往也以文衡人,對文章這一行當如癡如醉。《晉書》中記載了魏文帝曹丕與東吳使臣趙咨的一段對話,特別能證實曹丕重文輕武的心態。

魏文帝(黃初)二年十一月,孫權受魏封,為吳王,遣使謝封。

帝曰:「吳王何等主也?」

對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帝問其狀,對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帝曰:「吳王頗知學乎?」

……

品味這樣的對話,方知魏文帝曹丕的為人。雖然生於亂世,隨父親曹操東征西伐,但曹丕的情趣似乎未受任何戰亂時局的影響;主政國事後,在魏、吳兩國隔江對峙時,他似乎心靜如水,還對學問孜孜矻矻,面對吳國使者,他不去打聽東吳的戰備能力和吳王孫權用兵的韜略,卻對孫權的學問頗感興趣,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也望塵莫及。

史學家陳壽對曹丕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

的確,從詩歌成就來看,曹丕一生,文采風流,完全可以歸於史書「文苑傳」中的人物。但一種說法是,因其父南征北戰,打下了江山,為他登基南面稱王鋪平了道路,才得以坐享其成,尊為帝王。因此,今天的讀者能在《史記》中看到,本質上屬於詩人的魏文帝曹丕,在帝王本紀中佔有了一個重要席位。

當然,無論如何,在天下大亂、征戰不已的時候,金鑾殿上坐著一位能夠寫得一手好詩的皇帝,尤其是在坐上皇帝寶座後,他依然改不了書生本色,這對於江山社稷究竟是福是禍?雖然史官和坊間有各種評價,但有一種說法很有道理:吉人自有天相。

也許曹丕厭倦了兵征天下、強者治國的世道。相形之下,古人稱文章為立言,是不太想藏之名山的。而經由立言慢慢浸潤到立德、立功的領域,最後堂而皇之地入居凌煙高閣,流芳百世,可能是更「不朽」的一種方式和途徑。也許曹丕意欲通過文章影響時代、以文衡人的帝王方式比做一個私在竊國或竊據天下的王者更能順應上天的安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