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日】孙中山誕辰「革命尚未成功」

人氣 2445

【大紀元2011年1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歷史今日,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為建立和捍衛「民族、民權、民生」的中華民國理想,孫中山棄醫從政,不斷組建興中會、同盟會、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等革命政黨;領導發動十餘次武裝起義,並先後開展護法、護國及北伐戰爭。孫還歷任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非常大總統以及大元帥等職。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去世後,被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尊稱為「國父」。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後,孫中山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終其一生,孫中山著述數十萬字闡述其「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理論。與此同時,孫中山對當時的共產主義思潮和中國共產黨有著清醒認識並予以質疑批判。

孫中山在蘇俄的一再要求下於1923年實施聯俄容共策略時,提出了兩個條件和三個原則,包括堅持中國國民革命,反對世界共產革命,反對共產組織和蘇維埃制度引進中國,要求蘇聯不得鼓動外蒙古獨立等。

不幸的是,孫中山去世後,在中共與日本的內蝕和外侵之下,中華民國在浴血奮戰十餘年後,整個中國大陸仍被中共竊取佔據。自1949年以降,中國遂以海峽為界,陷入分裂。時至今日,孫中山的政治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仍然是眾多華人的心聲。



中華民國開國之日,《民立報》首頁刊出的開國大總統孫中山像。(網絡圖片)

求學生涯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像,化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廣東香山翠亨村(今廣東中山)。1875年,九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

1878年5月,12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在當地,孫中山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Lolani School)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等科目。1882年7月,孫中山畢業,並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



孫中山與全家人的合照,他在後排左數第五位。(網絡圖片)

1883年冬天,孫中山來到香港,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1884年,孫中山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1886年孫中山持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的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學,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1887年孫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

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孫中山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



孫中山與其三位暢談革命的友人,清末時被稱為四大寇。前排左起為: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關景良。攝於香港華人西醫書院。(網絡圖片)

籌組興中會與同盟會

孫中山曾於1894年6月《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李鴻章拒絕面會,請願書後來刊載於上海《萬國公報》。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夏威夷檀香山歐胡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言,試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

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於2月18日召集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討論籌備「香港興中會總會」。時楊衢雲、謝纘泰等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與其接洽同操大業。1895年2月21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言。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長,孫中山為秘書,並獲前方起義指揮權。

1905年8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上海蔡元培、章炳麟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結合,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並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以創立「中華民國」為目標;制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道程序。

領導10次武裝起義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

第一次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洩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惠州起義:1900年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1907年5月,孫中山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七女湖起義:1907年9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10餘日而敗。

防城起義:1907年9月,孫中山命王和順起義於欽州王光山。

鎮南關起義:1907年12月,孫中山命黃明堂起義鎮南關,並親臨指揮。

欽州、廉州起義: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河口起義:1908年4月,孫中山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

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

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

創立中華民國

1911年10月10日,由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發動武昌起義,引發了各省宣佈獨立。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

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孫中山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911年11月2日孫中山從紐約出發,前往倫敦、巴黎遊說西方政府與銀行團終止貸款給滿清政府與支持中國革命。

12月25日,孫中山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孫中山由於有著比較高的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成為眾望所歸的總統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蘇諮議局會議廳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參加選舉的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孫中山獲得十七張有效票中的十六票,當選為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並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中強調「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圖為孫中山和總統府職員合影。(網絡圖片)

1月2日,孫中山通告各省廢除陰曆,改用陽曆,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推選黎元洪任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內閣各部總長、次長名單,正式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月11日,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為綱領,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會議成立臨時參議院,各省代表會委任參議員,推林森、陳陶遺任正副議長。

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希望通過給予北洋軍統帥袁世凱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其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後關鍵。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優待條件》,發佈《遜位詔書》,宣佈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國正式終結,並被中華民國取代與繼承。統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滅亡,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也宣告滅亡。

宣統退位後,1912年2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發出《辭臨時大總統文》和《推薦袁世凱文》,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議決臨時政府仍設在南京,並電袁前來受職;未受任前,政務仍由孫總統繼續執行。袁世凱以北京兵變為由,堅持遷都北京。3月8日臨時參議院又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試圖通過內閣制對大總統的權力加以限制。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往北京,4月4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該院遷往北京。

討袁護法

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到北京會見,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設中國鐵道。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併,改組為國民黨。8月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孫中山自己出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理,設總部於上海。

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袁世凱被認為是背後策動暗殺者。7月,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武力討伐袁世凱,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網絡圖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在北京稱帝。1916年5月1日,孫中山回到中國,住於上海租界區。5月9日,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推翻袁世凱。

1917年7月張勛復辟,孫中山號召護法,時任廣東省長朱慶瀾邀孫赴粵,並派程璧光之獨立海軍載孫中山、唐紹儀、汪兆銘、伍廷芳等人和部份國會會員南下廣州。抵達廣州之時,段祺瑞「保護共和」已經成功驅逐張勳,但是拒絕恢復被張勛廢止的1913年選出之國會。孫中山號召國會議員南下,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展開護法運動,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

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舊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大元帥府」的情況。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

1919年10月,孫中山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11月28日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1921年4月2日,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改總裁製為總統制,4月7日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孫中山宣誓就職,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又稱作三次革命。

1922年5月,直奉戰爭直系獲勝,恢復約法和國會。在粵國會議員紛紛北上。陳炯明主張停戰,實行聯省自治,而孫中山主張繼續軍事北伐。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炮擊總統府,孫中山被迫離粵退居上海。



身著大元帥服的孫中山(網絡圖片)

提出聯俄容共兩個條件和三個原則

第二次護法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面後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蘇聯共產黨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後,為了避免在國際上被孤立,獲得中國政府的承認,1920年9月,蘇俄發表對華宣言,並正式通知了北京政府,但親西方的北洋政府拒絕發展與其關係。不得已,蘇共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南方最大的政黨:國民黨,希望通過與國民黨發展關係,壯大中共。

根據旅美學者辛灝年的研究,從1920年冬到1923年冬,列寧派人 11次來找孫中山,先是要求其跟蘇俄合作,孫中山拒絕;二是要孫中山把國民黨改成共產黨,孫中山拒絕;三是要中共和國民黨平等合作,孫中山再次拒絕。最終蘇聯提出「取消共產黨」,讓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孫中山才表示可以接受。

但是,孫中山提出了兩個條件和三個原則。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均不得引進於中國,蘇聯不得鼓動外蒙古獨立,蘇聯不得在外蒙古駐軍,這是聯俄的前提條件。這在1923年發表的《孫文越飛聯合宣言》中寫的清清楚楚。對於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孫中山的條件是:「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參加國民革命,必須服膺三民主義,服從國民黨的綱領,遵守國民黨的紀律,如果共產黨參加國民黨,要赤化國民黨、赤化中國,我就將反對共產黨,就將反對蘇俄。」這就是「聯俄容共」政策,至於中共一直所宣傳的「聯俄聯共」不過是蘇共顧問鮑羅廷為中共編造出來的。

而孫中山的三個原則是堅持中國國民革命,反對世界共產革命,堅持要走共和建國的道路,反對階級專制。

在1923年與共產國際合作後,蘇俄方面給予孫中山大量武器和財政援助,並派出軍事顧問幫助孫中山建軍北伐。隔年,黃埔軍校成立。在蘇聯的影響下,孫中山同意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力排國民黨內反共勢力的干擾,堅持「聯俄容共」,積極籌備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有評論認為,正是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讓中共藉助國民黨的力量,開始壯大自己,並在孫中山死後,分裂國民黨,發動農民暴動,阻止蔣介石北伐。孫中山的這一錯誤, 最終因蔣介石成功「清黨」、重建中華民國南京政權而有所彌補。然而,由於日軍侵華,中共得以利用國民黨抗日之機,逐漸做大,並竊取了政權。

親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

1923年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蔣介石)訪問蘇聯,學習軍事經驗。蔣介石實地考察蘇聯後認為,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蔣中正寫道:「我很快就察覺出蘇聯社會各部門及蘇聯共產黨內存在的公開的和秘密的激烈鬥爭。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確信,蘇聯政治體制是獨裁和恐怖主義的統治工具,它與以三民主義為基礎的國民黨的政治體制完全不同,這是我出訪蘇聯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一直呆在國內,我們恐怕永遠不會發現這些。」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國民革命軍。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月28日,孫中山選定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建立陸軍軍官學校。5月,孫中山親自任命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一任校長。

掃蕩軍閥

1923年1月16日,陳炯明部被擁護孫中山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和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擊敗,退守東江。孫中山得以在2月21日回廣州,不再稱呼大總統,而是設立大元帥府,任大元帥。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9月4日,孫中山在廣州組建北伐討賊軍,以譚延愷為總司令,聯合盧永祥、張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準備進行北伐。10月10日,廣州發生商團事變,10月15日孫中山率師回廣州,擊潰廣州商團武裝。10月23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推倒大總統曹錕,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事,但此時孫中山健康已急轉直下。



孫中山同蔣中正(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網絡圖片)

因病逝世

孫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後即開始病發,住進協和醫院治療,1月20日以後,病勢嚴重,不能進飲食,經西醫診斷為肝癌末期,全肝已堅硬如木,癌細胞四處蔓延,無法割治。2月18日出院,改以中醫治療,情況有所好轉。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藥,繼續用西醫治療。

3月11日,孫中山在汪精衛執筆的《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上簽字。其《政治遺囑》稱,「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澈。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3月12日上午,孫中山病逝,享壽60歲。有關孫中山的確實死因,外界普遍認為是肝癌,而近年根據協和醫院存檔的病理檢查報告則認為孫中山原發膽囊癌,癌細胞轉移到肝部並救治無效。

孫中山彌留之際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孫中山靈柩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尊為「國父」

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後,當時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公祭時,豫軍總司令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當中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中山在公開場合被尊稱為「國父」之始。

抗日戰爭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以表尊崇。根據中常會的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同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佈明令,規定在政府公家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在國民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自此之後,孫中山即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了其「國父」的地位。



孫中山晚年照(1924年)(網絡圖片)

三民主義

孫中山的革命建國的思想理論,就是三民主義。終其一生,孫中山著述數十萬字闡述其三民主義理論。孫中山在1923年 11月所寫的「中國革命史」,曾對三民主義的理論作過一個簡要概括和介紹。

在這篇文章裡,孫中山是這樣地論述他的民族主義的。他說:「……余之民族主義,特就先民所遺留者,發揮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點。對於滿洲,不以復仇為事,而務與之平等共處於中國之內。此為以民族主義對國內諸 民族也。對於世界諸民族,務保持吾民族之獨立地位,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以馴致於大同。此為以民族主義 對世界之諸民族也。」

論述民權主義,孫中山說:「余之從事革命,以中國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為邦本,一國之內人人平等,君主何復有 存在之餘地……滿洲之入據中國,使中國民族處於被征服之地位,國民之痛,二百六十餘年如一日,故君主立憲在他國,君民無甚深之惑感者,猶或可暫安於一時, 在中國則必不能行,此自歷史事實而首之者也……中國歷史上之革命,其混亂時間所以延長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為,遂相爭相奪而不已。行民主之制,則爭端自 絕,此自將來建設而言之者也……。」

對其所要提倡的民生主義,孫中山表示:「……歐美自機器發明,而貧富不均之現象,隨以呈露,橫流所激,經濟革命之焰,乃較政治革命為尤烈。……故決定以民生主義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同時並行,將一舉而成政治之功,兼以塞經濟革命之源也。」

旅美學者辛灝年評論認為,孫中山提出了一個科學的民族主義、進步的民權主義、具有永恆生命的民生主義。

孫中山對共產主義和中共的批判語錄選輯

「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利益相調和,不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相衡突。……所以馬克思只可說是一個社會病理學家,不能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學家。」

「人類要求解決生存問題,才是社會進化的定律,才是歷史的重心。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沒有發現社會進化的定律,不是歷史的重心。」

「所有工業生產的盈餘價值,不僅是工廠內工人勞動的結果,凡是社會上各種有用有能力的份子,無論直接間接,在生產方面,或者是在消費方面,都有多少貢獻。」

「照馬克思的研究,他說資本家要能夠多得盈餘價值,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減少工人的工錢,二是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三是抬高出品的價值。」但是用美國最賺錢的福特汽車廠「所恃的工業經濟原理,來和馬克思盈餘價值的理論相比較,至少有三個條件,恰恰是相反。就是……縮短工人作工的時間……增加工人的工錢,……減低出品的價格。」

「馬克思以為資本發達了之後,便要互相吞併,自行消滅。但是從他至今,有了七十多年,我們所見歐美各國的事實,和他的判斷剛剛相反。……各國資本家,不但不消滅,並且更加發達,沒有止境。」



孫中山政治遺囑。(網絡圖片)

「現在的中共黨員,大都不懂共產主義,所以更不能瞭解三民主義;無怪他們閉起眼睛來反對三民主義。」

「俄國之所以要改用新經濟政策,就是由於他們的社會經濟程度還比不上英國美國那樣的發達。用實行馬克思主義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是不可能的!」

「最近俄國的革命,有人說蘇維埃政府是注重民生主義,沒有民族主義的大意味,至於民權主義,不過是他們革命的附屬品罷了!這又是和本黨不同的地方了。」

「現在許多人講社會主義,都是離題太遠,墮入五里霧中,這也是國人不求甚解的過錯。兄弟所主張的民生主義,有很好的具體辦法,不像那些好奇地人,盡說空言。」

「外國是患不均,中國是患貧,這就是中外社會情形的大區別。……但是如果說中國沒有資本家,便可以不講社會主義,那便是大錯。不知道前車之覆,便是後車之鑒。歐洲社會在今日之患不均,便是吾人極好的教訓。那種不均的病根,還是由於土地和資本兩個問題,預先沒有解決。所以兄弟提倡民生主義,講到歸宿,不得不解決土地和資本兩個問題。」

「至共產主義之實行,並非創自俄國,我國數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國時已經實行……而俄國今日所行之政策,實非純粹共產主義,不過是為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耳。」

「人類最先所成的社會,就是一個共產社會。所以原人時代,已經是共產時代。那個原人時代的情形究竟是怎麼樣,我們可以考察現在非洲和南洋群島的土人生番毫未有受過文明感化的社會,是甚麼制度。那些土人生番的社會制度,通通是共產。」



孫中山手跡:「天下為公」 。(網絡圖片)

孫中山經典語錄選輯

天下為公。

以天下為己任

民主、民權、民生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危難無所顧,威力無所畏。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當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事功者一時之榮,志節者萬世之業。

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

政治裡面有兩個潮流,一個是自由底潮流,一個是秩序底潮流。

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

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

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講到國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權;至於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於有能的專家們。

立國於大地,不可無法也。立國於世紀文明競進之秋,尤不可以無法,所以障人權,亦所以過邪僻,法治國之善者,可以絕寇賊息訟爭。

(責任編輯:于嫚)

 

相關新聞
高調紀念辛亥革命 學者解讀中共意圖
馬英九籲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
傅國湧:辛亥百年變局
【歷史今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