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宇宙新發現 生命的產生引發思考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肖恩綜合報導)最新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揭示,宇宙光譜中一部份「無法識別的紅外輻射」可能來自於年輕恆星周遭形成的大型分子,這樣的分子有可能在地球形成早期曾經被帶到地球上。

這篇論文的作者、香港大學天文學郭新教授和他的同事張勇教授合作,藉助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對新生恆星發出的光進行了研究,並將其與兩顆新星的光進行比對,新星是白矮星爆炸產生的亮度驟增現象。隨後他們開始構建一個假想的分子模型,並結合實測數據不斷更改其結構和組成,直到模擬顯示其振動特徵和實測數據達到最佳吻合為止。

模擬結果顯示,這種信號的產生並非來自單純的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而是一種和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非常類似的環狀芳香族結構,並含有扭結的脂肪鏈成分。

郭新教授認為,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確認了在太陽系中發現的這類有機物物質和行星狀星雲中存在的這類物質之間存在高度的相似性。這一點暗示,太陽系中可能包含有恆星際有機物的殘餘。另外,這種現象可能普遍存在於很多恆星周遭環境中。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隨著天文地質學研究的興起,就有中國學者徐道一(現為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曾任錢學森領導下的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副研究員)、楊正宗等出版了《天文地質學概論》一書,開始在國內積極推動天地生綜合研究,在九十年代提倡天地生人系統觀。

這些中國學者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太極中汲取智慧和靈感,提出了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在太陽系運轉、銀河系運轉中的周期性運動規律。

自上個時期的70年代始,古生物學者們為了探討地球上生物的演變規律,解決達爾文進化論假說中生物過渡屬種的普遍缺失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說,如「災變論」、「生物間斷平衡論」等。更有一些年輕的古生物學專家,提出過「宇宙生物場」理論,指出宇宙空間中本身就存在著生命「種子」——高分子化合物,當地球在運動過程中穿過這些空間時,就有大量生命的「種子」降落於地球,在符合其生存環境時,就繁榮生長;不符合時,就毀滅,從而導致地球上生命的周期性發展。

香港大學天文學郭新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利用先進的光學對比技術,進一步證實了上述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的假說。正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卡里‧里斯(Carey Lisse)認為的這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是向著正確的方向邁出的一步,但是這將絕不會是最後一步。

(責任編輯:樂慧)

相關新聞
宇宙之軸
宇宙之軸 人氣 1
宇宙快沒氣體  恆星數量變少
台灣參與探索宇宙曙光
探索宇宙 科學家打造夢想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