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經濟漸進改革的五大誤區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2月23日訊】中國幾十年的經濟改革,一直被認為步伐緩慢,人們以為,市場經濟會自動、自發地成熟,然而看到的是,壟斷產業強化,權貴資本的洶洶之勢,讓體制外資本、從無到有的鄉鎮資本被壓縮在產業下游領域,自由市場經濟何時到來?早有專家說:「經濟體制改革要以社會體制改革為條件,必須從制度上採取措施,才能保證不再回到舊軌道上去。」

《金融時報》22日刊登署名文章「漸進改革的五個誤區」稱,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性特徵,往往容易模糊人們對改革迫切性的正確認識,很多人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歎:「在今天無法完成的事情,到明天就自然會改變了,過去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嗎?」在這樣的觀念背後,有五個認識誤區存在。

文章稱,對中國經濟改革認識的第一個誤區是:隨著產業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規模的擴大,市場經濟會自動、自發地成熟。

當中國加入WTO組織的時候,舉國上下都認定,中國經濟將與世界全面接軌,市場化改革不可阻擋。然而,近年來,壟斷產業的強化,使「國進民退」捲土重來,權貴資本的洶洶之勢,使宏觀手段干預微觀經濟的現象愈演愈烈,所謂自動改革已然破產。

第二個誤區是:通過外部市場、資本的引進,可以推動內部的市場化改革。

可是,自1978年以來,中國在實施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往往保持著雙重的目標,一是引進資本和技術,所謂「用市場換技術」、「用空間換時間」;二是在引進同時,引入先進的工商制度,所謂「用產權換體制」。現在看來,這樣的幻想也可以破產了。三十年來的中國產業進步,很少是靠引進來解決核心問題的。

文章說,第三個誤區是:體制外的資本壯大,會自動、必然地推動體制內的改革。

中國經濟變革的前十五年,以體制外力量的崛起為最大特徵,沒有任何資源的鄉鎮企業從無到有,甚至佔據「半壁江山」。在相當長時間裏,人們認為,這些「增量」出來的資本集團最終會對殭化、缺乏效率的體制內資本進行全面整合。其實,這一夢想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無法實現,本世紀後,體制外資本更是被逐漸壓縮在產業下游領域,「以外推內」的改革路徑已宣告堵塞。

而第四個誤區是:技術創新會自動、必然地推動市場化運動。人們曾經對「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寄予無限期望,特別是互聯網產業的方興未艾。不過,以今視之,這種自動和必然也似乎不存在,反而某種程度上強化政府的控制和封鎖。

文章認為,第五個誤區是:改革是幾代人的事情,我們這代完不成,還有下一代。可是,任何改革有一個「時間窗口」。今年正值辛亥革命勝利一百年,回望晚清末期,各項改革也不可謂不激進和堅決,然而最終仍不免社會的全面顛覆,其原因正是改革的「時間窗口」已然關閉。

早在1979年,一位已加入英國國籍的波蘭經濟學家弗.布魯斯來到中國,他講授了東歐改革的經驗與教訓,臨別前再三告誡中國同行們:「經濟體制改革要以社會體制改革為條件,必須從制度上採取措施,才能保證不再回到舊軌道上去。歸根結底,改革是政治和社會問題。」此言悠悠,到今日仍在生效。

布魯斯曾任波蘭計劃委員會研究部主任、經濟委員會副主席,參與起草了1956年波蘭經濟改革方案,是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來中國之前的1972年,布魯斯因呼籲民主改革而被放逐,被迫逃亡英國,擔任牛津大學的客座教授。

相關新聞
胡少江:温家宝访美和美中贸易逆差问题
草庵居士政經系列﹕你不知道的中国加入WTO的黑幕
宇剑:江泽民控制下的中国共产党的邪教本质
從清庭秘方到奈米技術 中國減肥業「發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