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前國稅局長稱 政府家底是本糊塗帳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金靖報導)今年兩會,國有企業體制內的高薪酬、以及由此引發的有關國企紅利之爭成為媒體及民眾關注的焦點。由於國企紅利上繳比例涉及政府資本預算等是中共從未公開的敏感問題,國稅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語出驚人稱,(中共)政府既沒有資產負債表,也沒有政府資本預算,「搞不清有多少家底」。

政府家底是一本糊塗帳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國有資產究竟達到多大的數目?國有資產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又是多少?似乎沒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的答案。對於國企紅利應該上繳多少的問題,據大陸媒體推斷,沒人能給出肯定的回答。

全國政協委員、國稅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認為,之所以沒有人能夠回答國企紅利應不應該增加上繳比例的問題,最關鍵的是搞不清有多少家底。許善達透露,到目前為止,中共政府既沒有的資產負債表,也沒有政府資本預算。

許善達說,如果有了資本預算,才可以說這邊是資產,另一邊是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如果有負債就必須明確如何還錢。從目前來看,實際上還有不少債務沒有統計進去,比如四大銀行改造,當時籌集了1萬億特種國債,這個資金是用於給國有銀行增資,因此沒有顯示在一般預算報告中。只能通過資產公司出售部份資產進行償還。但是,償還不足的缺口怎麼辦?由誰來承擔?這些都沒有說法。不僅如此,如果國企有負債,盈利部份是交給一般預算還是還債?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

國資委研究局局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近日稱,目前半數以上央企平均資產負債率超過65%。這一數據是對央企負債情況的首度回應。

更為現實的問題是,除了央企外,範圍更大的地方性國企的負債情況究竟是多少,仍是一個未知數。

民主黨活動家李志友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共財政一本糊塗賬,不足為奇。長期以來,中共在各個方面都缺少透明度,即使要公佈所謂官方數據,也是由於最近北非的茉莉花革命觸動了它那色厲內荏的敏感神經,為苟延其專制獨裁統治,而愚弄民眾的把戲,大多數民眾也不會相信。

國企上繳紅利是高還是低?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商會副會長王永正認為,對於國企內的普通員工,在能力、工作經驗上與民營企業沒有甚麼太大差別的,工作內容也大致相同,收入卻會高出3到5倍,老百姓感覺不平衡。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從國際上其它國家的情況看,我國的國企紅利非常低,但目前沒有測算出上繳多少最為合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則認為,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或許最高提高到20%是可以承受的。

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之時,如果要高分紅,自然會傷及企業的競爭能力。

一位曾在某省電網調度機構工作過知情人士在網上透露,省級網調的工資最高可達年薪十五、六萬上下,前些年沒有人監管的時候普通員工的年薪都超過20萬以上。電廠、地方供電局、輸電線路、變電站的工資相對於地方上的平均工資最少也有兩三倍。電企一個收電費的工資年薪超過10萬,已不是甚麼新聞了。

按照2010年1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央企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資源類企業的收取比例由10%提高到15%,一般競爭類企業的收取比例由5%提高到10%。
  
「三公」消費將首度公開 民眾並不看好
   
行政成本過高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一直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2008年有學者曾經提出三個3,000億元的估測,即公款出國3,000億、公款招待3,000億和公務用車3,000億元,並認為中國的行政成本多年來高居世界前列。

日前,財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戴柏華在接受中國政府網訪談時表示,2011年,財政部將公開中央預算部門出國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的經費預算總體情況。

李志友表示,這段時間中共做出一些改善民生的姿態,無非是作秀而已,解決不了中國的根本問題。借希望於中共通過改良走上民主化道路,無異於與虎謀皮。

財政小貼士

財政,也就是一國政府的收支狀況。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總會制定一個當年的財政預算方案,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贏餘,支出大於收入,為財政赤字。 一國之所以會出現財政赤字,有許多原因。有的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而降低稅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則因為政府管理不當,引起大量的逃稅或過分浪費。當一個國家財政赤字累積過高時,就好像一間公司揹負的債務過多一樣,對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對於該國貨幣亦屬長期的利空,且日後為了要解決財政赤字只有靠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這兩項措施,對於經濟或社會的穩定都有不良的影響。

相關新聞
歷史上的今天(3月10日)
外媒:中共人大成億萬富豪俱樂部
兩會又開 中國人需解決什麼問題?(1)
兩會政治秀 外媒:中國社會動亂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