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邱銘松率兒女 打造巧克力之鄉

人氣: 69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8日報導】發現六堆新經濟系列報導(3)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28日電)巧克力是「浪漫」象徵的食品,要和個性保守、純樸的客家人畫上等號,有點讓人難以想像,屏東縣內埔鄉民邱銘松帶領著自己的兒女追逐巧克力夢,要讓巧克力成為屏東客庄產業。


屏東縣內埔鄉民邱銘松(前中)帶領兒子邱軍特(前左)、女兒邱致寧(後左2)及一群年輕人追逐巧克力夢,要讓巧克力成為屏東客庄產業。(中央社)

「客庄人口老化得快,我要用巧克力這個現代美食,取代屏東客庄的檳榔產業,吸引年輕人回鄉」。邱銘松的巧克力夢是有使命感的。

約30年前,屏東客庄大量種植當時被稱為「綠金」的檳榔,這個備受爭議的產業,政府採取不鼓勵、不取締的措施,10多年前,邱銘松就已預見檳榔產業是沒有未來的前景,於是開始試著種植時下流行的飲品咖啡。

今年59歲的邱銘松是屏東客庄第1個種植咖啡並且推廣咖啡的人,屏東客庄越來越多檳榔樹下種咖啡的景象,然而,邱銘松卻覺得在咖啡品質上一直難以突破,7年前在因緣際會下,投入巧克力產業。

台灣還沒有人從種可可樹到製作巧克力一手包辦,邱銘松是第1人,他說,40年代曾有人引進台灣種植,但缺乏加工技術,種子無法處理,2、3年後就沒落,現在雖有人小面積種植,但都僅止於提供可可豆給廠商或製作家庭手工巧克力。

從尋找可可種苗到種植成功,邱銘松用了3年時間,協助邱銘松種植可可樹的台大農化系副教授蘇南維表示,可可樹成熟的果實必需經過加工才有經濟價值,整個產業的基礎,不僅是加工,也是藝術。

邱銘松以7年多時間研究可可,從果實收成、曬乾到研磨及製成巧克力一貫作業,他說,品質一點都不輸給目前市售的巧克力。

邱銘松的巧克力夢果然引起子女們的興趣,今年24歲就讀美和科技大學餐旅系的兒子邱軍特和25歲從紐西蘭奧克蘭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的女兒邱致寧,跟著父親投入巧克力產業,邱軍特還邀集朋友鍾明文等人,一起投入巧克力的製作研發。

「我們完全沒有找人學習技藝」,邱致寧在紐西蘭收集巧克力的製作技術文獻,邱軍特與鍾明文等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內埔鄉研發,直到去年初,邱致寧才回台,加入實質研發行動。

學機械汽車修理的鍾明文說,巧克力本身的「浪漫」就有擋不住的魅力,再加上「挑戰」本身就是魅力,國外的巧克力製成從零開始,台灣的巧克力也可以從零開始,這是他們經常熬夜研發巧克力製成的動力,過程中丟棄好幾百公斤的巧克力漿。

邱銘松的「巧克力產業」在去年10月初步有了成果,屏東縣政府特地召開記者會,宣布屏東的新興產業誕生; 內埔鄉長利八魁在記者會中表示,內埔鄉有4500公頃的檳榔園,農民年齡普遍較長,檳榔產業亟需轉型,希望巧克力能夠吸引年輕人回鄉。

記者會後,來自全台各地對種植可可樹及巧克力製程有興趣的業者紛紛詢問,購買巧克力的訂單及回流客戶不斷增加,新年的訂單多到讓邱致寧這群年輕人熬夜趕工。

邱致寧說,很奇怪,台灣種出來的可可特性和香氣與國外不同,因此在製成巧克力時,沒辦法把國外的技術完全套用,她也是在嚐試多次的失敗後,才在溫度和濕度上拿捏出穩定度,「可以這麼說,做台灣巧克力要有本土技術才做得出來」。

在不斷的市場測試後,邱氏巧克力家族將口味單純簡化,目前僅有生巧克力、加了「秘方配料」的招牌巧克力、4種不同成分的黑巧克力、還有白巧克力。

邱銘松說,民眾食用的進口巧克力,大多是添加香精,所加的配方也是國外的香草,但他希望能用本地產的香料做配方,並且不加香精,顛覆大家長久以來巧克力的口味。

現在,已有不少農民向邱銘松買可可苗,邱銘松與邱軍特每天到可可園照顧可可樹,開發和製造巧克力則由邱致寧與鍾明文等人負責。

邱氏巧克力家族對於未來如何讓客庄成為巧克力鄉已有藍圖,邱致寧說,他們預計以3年的時間,在內埔和萬巒的街道種植可可樹,營造巧克力街,也將開發可可的保養品,讓鄉民有更多的可可產品可以賣。

邱致寧說,客家人種檳榔已經很久了,種可可樹不必大量砍除檳榔,檳榔樹下就可以種可可,增加農村收入,邱氏家族希望循序漸進的讓客庄將檳榔產業轉型。

邱致寧跟隨著父親投入巧克力的產業,在國外讀書的她,一開始就有將巧克力打進國際市場的企圖心,所以她將自家巧克力取了「CHOOSE CHIUS」的品牌名稱,她說,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將會是「CHOOSE CHIUS」進軍國際的敲門磚。

邱銘松專心的照顧可可樹,將製作巧克力完全放手給年輕人,因為年輕所以夢更大,邱致寧說,「我們要把台灣的巧克力推上國際舞台,讓台灣人以我們的巧克力為榮,將內埔鄉打造為可可的故鄉,只要一講到屏東,就會想到巧克力」。


屏東縣內埔鄉民邱銘松(前中)帶領兒子邱軍特(前左)、女兒邱致寧(後左2)及一群年輕人追逐巧克力夢,要讓巧克力成為屏東客庄產業。(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