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樂器的傳説:葫蘆絲(上)

葫蘆絲,又叫葫蘆簫、篳朗叨、潑勒翁、布賴、米倫、比格寶、渥格寶、拜洪廖或同格滿,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屬簧管樂器。

常用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顫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滑音多用以模仿贊哈歌唱,尤以上滑音應用較多。各民族使用的篳朗叨也不同,通常傣族人民喜歡吹奏高音篳朗叨,佤、德昂、布朗等族愛吹中音篳朗叨,阿昌族則常吹低音篳朗叨。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篳朗叨」,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篳朗叨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

它由共鳴箱、音管和簧片組成。共鳴箱多用一個無腰的完整苦葫蘆製作,將底部鑽孔,掏去籽粒,葫蘆柄端插入一根無節的細竹管為吹口。音管用粗細不同的竹管製作,上端留節封閉,中間通透,下端敞口,多為三管或四管,並排插入葫蘆底端。每根音管的上端,在竹節以下1釐米處鑲有一枚金屬簧片。

葫蘆絲被德昂族稱為布賴,「布」是吹,「賴」是葫蘆,意為吹葫蘆。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稱米倫、比格寶、渥格寶等。

德昂族的篳朗叨,流行於臨滄地區鎮康縣的稱渥格寶,其形與傣族的篳朗叨相似,但僅有一根副管,主、副管筒音相同;流行於德宏州潞西縣三臺山的稱米倫,副管筒音與主管背孔音高相同,吹奏時,持續音猶如一條長長的彩帶飄在上方,使旋律特別豐滿。

葫蘆絲被阿昌族稱為潑勒翁,使用大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釐米,主管長50釐米,副管分別長33釐米和17釐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下端,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篾與主管捆紮在一起。演奏起來,聲音深沉渾厚、優美動聽。

關於葫蘆絲的起源沒有史料記載,已無法考究,僅能從民間流傳的故事傳說中尋蹤覓影。

傣族葫蘆絲的傳說

從先秦時代開始,在被廣泛公認的葫蘆絲發源地--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猛養,就流傳著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相傳,在梁河縣猛養江畔的一個村寨裏,住著一個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傣族小夥子,叫桑亮(sangliang)。他種田種地,打獵捕魚,樣樣都行。遠近寨子的人個個都誇他能幹,桑亮一心要找個情投意合、善良美麗的傣族姑娘當心上人。

又到了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嘎光露」盛會。桑亮和他的朋友們前去參加盛會的路上,看見一個老大媽挑著蔑籮在前面蹣珊而行。忽然,老大媽摔了一跤,桑亮連忙趕上前攙扶,只見地上撒了一大堆葫蘆籽,原來老大媽要到集市賣葫蘆籽,桑亮主動幫老人挑著擔子。

老大媽告訴桑亮︰「有一個美麗的傣族姑娘要來買葫蘆籽,你們會相遇、相識、相愛,但你們的愛情會經歷一場大劫難,能不能避免就要看你們的福氣了。」

桑亮把老大媽送到集市上後不久,天空就下起雨,桑亮和夥伴們忙跑到路邊的窩棚下躲雨。遠處跑來兩位傣族姑娘,桑亮忙招呼兩位姑娘進來避雨。雨越下越大,年青人很快就相互認識了。其中一個傣族姑娘名叫少玉,容貌像花兒一樣美麗,聲音像黃鶯一樣清脆,桑亮被吸引住了。

雨停了,年青人相約著要去跳嘎秧舞。桑亮熱心地去幫少玉取忘記的筒帕,看到了掉在地上筒帕裏面露出一包葫蘆籽。桑亮忙問少玉在哪裏買的葫蘆籽。少玉說:「我跟一個老大媽買的。」桑亮頓時明白了,眼前這位美麗的傣族姑娘就是老大媽說的人。

「嘎光露」盛會之後,猛養江畔、鳳尾竹下,處處留有桑亮和少玉的身影。為了記住這位賣葫蘆籽的老大媽,少玉在猛養江畔種下了葫蘆,桑亮就在旁邊種上了竹子,以便葫蘆攀爬生長。四個月很快過去了,葫蘆綴滿藤蔓,竹子繁茂,桑亮和少玉也定下了婚期。

一天,兩人相約去摘葫蘆來裝飾新房。誰知,災難突然降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雨助瀾著猛養江水撲向村寨,村寨頓時一片汪洋。

為了逃生,桑亮砍下竹子做成簡易的竹筏,少玉在竹筏上掛上葫蘆以增加浮力。但竹筏還是難以承受兩個人的重量。為了能讓心上人生還,善良的少玉毅然跳下滔滔的江水中,將生的希望給了桑亮……。

桑亮最終在洪水中活了下來,卻無法排遣對少玉的思念,悲痛欲絕的桑亮在他們種下葫蘆與竹子的地方搭起了窩棚,整天撫著曾乘載過兩人命運的竹伐以淚洗面。

一天,他聽到竹子和葫蘆在風中發出的聲音,於是有了靈感,做成今天的葫蘆絲。他每日流著淚對著猛養江吹出淒涼調子,來傾訴內心的悲痛及對少玉深深的思念之情。

天長日久,桑亮吹奏的曲子自然形成了一首曲調,聽起來非常悲涼哀婉,如泣如訴,婉轉纏綿。在猛養民間被稱之為「葫蘆絲古調」。就這樣,葫蘆絲樂器和「古調」,最後成為傣族地區男女青年傳情達意,訴說內心情感的樂器和曲調,被世代傳承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