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與中國】

楊寧:英國農業革命中的中國元素

楊寧

人氣 8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18日訊】英國工業革命的一個必要性前提是其農業革命。在英國的農業革命中,賦予創新的技術發明格外引人注目,這些發明包括鐵製鏵犁、條播機和馬拉鋤、馬拉脫粒機、旋轉風揚機等。此外,作物的輪作技術、肥料以及新的作物的培育和品種改良,都推動了英國的農業革命。歐洲中心主義者認為,上述這些技術發明都是英國人的獨立發明或首創,然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講師約翰•霍布森研究後認為,這不過是歐洲中心論者的想當然。事實卻是,這些發明中均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來自中國的元素。

先來說說鐵製鏵犁。英國1730年發明的效率很高的羅瑟勒姆犁據說源自荷蘭的「雜牌」犁,英國人在引進後加以改進,就變成了英國自己的鐵製鏵犁。然而,荷蘭的「雜牌」犁的各個特徵都可以在中國找到。1931年,德國著名農業學家保羅萊塞(Paul Leser)首次指出現代歐洲的犁起源於中國,沒有中國犁的引進,歐洲就不可能有農業革命。很顯然,大概是17世紀居住在東亞的荷蘭人帶回了中國犁的模型,並據此創造了荷蘭的「雜牌」犁。

正如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Robert Temple)所言:「在歐洲的農業革命中,沒有比能採用中國犁這樣更重要的因素了。當我們思考歐洲僅僅利用200年的時間就突然趕超了中國的農業時,我們就知道我們所假定的西方在糧食生產上的優勢是多麼淺薄。」(《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

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一直領先於西方,說當時的中國是「發達世界」、西方是「發展中世界」並不為過。就說條播機,早在公元前3世紀中國人就已然發明,而且是多管條播機。我們知道,條播機出現之前,種子是通過手工播種的,手工播種速度慢,效率低。當18世紀初英國人傑思羅塔爾發明略顯笨拙的條播機並在三十年代廣泛推廣後,英國的農業生產效率才逐漸趕上中國。

中國的條播機傳到西方的途徑,很可能源自前往中國的傳教士或商人撰寫的書籍或信札。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曾德昭曾在中國遊歷,他在其《中華帝國史》中記載道:「我在路過河南時,看到有人正在用三個鐵製犁頭或犁鏵的犁在犁田,每耕一個來回,能挖三個犁溝。由於土壤易於播種(種子在此為菜豆),就把種子放到緊綁在犁頂部的袋子或方形盤子裡。通過這種方法,種子就隨漏斗的晃動而震動,被輕輕撒播到了土裡。於是,土地也同時被翻耕,來年收穫的希望就由此播種下了。」書中所描述的正是鋤式條播機,記錄時間為1655年。

而發明條播機的傑思•羅塔爾在其1733年撰寫的《馬耕農事》一書中概述的條播機原理,幾乎是中國公元前3世紀原版手冊中所記錄的原理的翻版,以至於「有人想假定塔爾是從中國借來了條播機的系統栓鎖、原料和盛種子的漏斗」。而英國農業部直到1795年才獲知條播機已經在東方使用很久了。

再如旋轉風揚機(穀物收割後將殼與桿分離的機器),中國自公元前2世紀發明以來,經過不斷改進,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18世紀20年代,它由耶穌會傳教士首次傳入法國,在法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傳至歐洲其它國家。據說,1700-1720年間,荷蘭水手也把旋轉風揚機帶回了歐洲。

此外,被英國人視為重大農業突破之一的新型作物輪作方法,則完全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中國人早在16世紀就已完善了多種輪作方法,並且在《齊民要術》中均有記載。比如英國人18世紀採用的一些創新作物輪作方法(如蠶豆、甘薯、大麥和小麥等),中國12世紀就已採用。如果這些知識和方法不是從中國傳至歐洲的,那將是不可思議的。

從上述簡要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是如何影響著世界,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而身為華夏子孫的我們該怎樣珍惜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當是每個人應當思之的。

相關新聞
楊寧:新聞一事一評(16)
楊寧:新聞一事一評(17)
楊寧:新聞一事一評(18)
楊寧:新聞一事一評(19)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