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再談如何融入西方主流社會

謝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

人氣 45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7月20日訊】約兩個月前,行文談及融入美國主流社會(http://tinyurl.com/3awkled)。文章刊登後,收到許多朋友的建議和回饋。因為主流社會的主體是中產階級和上中產階級,而其先導和其中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則是上層社會、精英層、和富人。西方正常社會都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結構,中產階級人數最多,上層和底層人數都相對較少。因此,對大部分屬於中產階級的人士來說,融入主流的關鍵,是理解和認識上流社會(Upper Class)是什麼,認識了它的特徵後,才有融入的可能。

美國社會怎麼劃分

美國社會學界,劃分社會層次的標準差異很大。從吉爾博特(Dennis Gilbert)到湯姆森和希齊(William Thompson & Joseph Hickey)、比格立(Leonard Beeghley)的分類各不相同,但都有最上層的1%-6%,最底層的10%-14%,和可以繼續劃分為三層的中間階層。

美國社會學家華納(William Lloyd Warner)六十年前提出的社會劃分理論,在社會學領域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他把美國社會分成上、中、下三層,每層之中再有上下之分。

華納的 「上上階層」(Upper upper class),是指那些古老「貴族」 和望族遺留下來的舊財富,如範德比特(Vanderbilt)、洛克菲勒(Rockefeller) 等家族。他的「下上階層」 (Lower upper class),是指那些新富,如企業家、電影明星、體育明星等。

華納的「上中階層」 (Upper middle class)是指那些專業人士,具有大學和研究生教育的博士、醫生、工程師、牙醫師、律師、銀行家、公司高管、中小學校長、大學教授、科學家、藥物家、船長、機長、會計師、建築師、政治家、軍官、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等人。華納的「下中階層」 (Lower middle class)是指低收入的白領,但不包括藍領工人;也包括警察、消防員、中小學教師、護士、政府工作人員、辦公室職員、技術員、和小企業家等。

華納的「上下階層」 (Upper lower class)是指那些藍領工人,他們也被稱為「工薪階層」 (working class)。至於華納的「下下階層」 (Lower lower class),則是那些無家可歸、無業遊民等人士。

物以類聚與人以群分

社會學研究發現,同階層的人,會有類似的價值觀念、興趣志趣、和行為準則。他們也展現出共同的待人處事的態度、信仰原則、生活方式、和購物行為。比方有個叫「TUMI」 的行李箱品牌,因為價格很高,屬高端產品,一般只在精品店內向有錢人出售。社會中有權勢的階層,常會使用一些標誌,如衣冠、儀容、舉止、和語言風格,來強調和區別自己的階層。

通常,人們的職業、收入來源(不是收入水準)、和教育程度決定了其所屬的社會階層。上層(upper)、中層(middle)、和下層(lower)社會的區分,在美國、英國、西歐、和拉美國家,都普遍存在。有時人們會避免使用「下層社會」這個可能帶有蔑視色彩的名詞,而用「工薪階層」 (working class)來代替,這兩者基本上是相同的。

與中層的人相比,下層人更傾向於短期和近期的時間取向,會更多思考具體的事務、而不是抽象的事務,個人發展的機會也較少。而上層的人和中層的人相比,會專注於取得成就和策劃未來,也更擅長於抽象和象徵性的思維。

像《紐約客》(New Yorker)這類的雜誌,就是面向上層社會的。面向上層社會的企業,會推出投資產品、豪華汽車、和正式的晚禮服。中層的人,是家得寶之類的家裝中心、汽車零件店、和個人衛生品之類商家的目標市場。

不同階層的人媒體習慣不同,下層和工薪層喜歡小報和雜誌(Tabloid),中層的人喜歡時尚(fashion)、浪漫(romance)和有關名流(celebrity)的雜誌如《人物》(People);而上層社會的人則傾向於訂閱文學、旅遊、和新聞類的期刊。

社會階層的差異還有觀念上的問題。克魯格和福斯特(George Krueger & Mary-Lynn Foster)去年寫了本書,名字是《你是像上層還是中層那樣思考?》作者認為,中產階級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上流社會不同。商學院培養的是中層經理,但媒體渲染的,卻是上流社會的人。人們學的是中產階級的思維方式,人們豔羨的卻是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上層社會的人不太善於體察別人的感覺,而下層的人會更容易發覺別人的情緒。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上層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可以自己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中下層人士因為財富的匱乏,經常需要旁邊人們的協助。

融入的困惑和思考

許多美籍華人在收入水準上,可能已經達到了上層的標準,但不是上流的一員。是收入的來源,而不是收入的水準,決定了人的社會階層歸宿。有人錢賺了不少,存款挺多,但交稅不多,觀念上又總是擺脫不了中共體制下的思維習慣,道德水準和標準與主流社會天差地別,想融入主流的確很難。小的方面從每天什麼時候洗澡,是晚上自家洗淨了睡覺,還是早上浴後光鮮明亮的見人;到大的方面對諸如墮胎、人權、慈善、自由等理念的認同,都可以區分一個人是否融入了西方社會的主流。

上層社會的人,不太願意接觸中下層的人。為什麼呢?如果你是中層的,你的社交圈裏有位於社會底層、住貧民窟、廉租房的人嗎?恐怕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沒有交集的原因,應該是中層的人覺得底層人在儀表、個人衛生、心態等方面差別太大,過不去心理上的這一關。

其實,上層的人看中層,心態和觀點也是一樣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中層看低層不順眼,上層看中層也不耐見。在高一層人的眼裏,低一層都執著名利色氣太多,品位和舉止都有所缺陷。

想融入主流的人該如何做呢?上層之人,按佛家的說法,都是前世積德、德多業少;他們的目光清澈而深遠,穿透力強,能一眼就看透你的把戲,但並不會把你戳穿。底層的人,往往目光混濁暗淡、神不守舍。上層人士多有智慧,能洞察別人心理,喜歡接近宇宙特性的人。知道這個道理,人們只有修心為上,方能融入社會的主流。◇

本文轉自23期【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34/9609.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九評》引西方主流社會關注
紐約七場秀新年送福 神韻深入西方最主流
華府華裔名流:目睹西方主流如此熱愛神韻,真開心!
華府西方主流社會民眾為神韻折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