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致孟建柱先生之公開信

人氣 3

【大紀元2011年08月23日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先生:

您好,雖我們素面不識,但基於我們均從事法律工作,相信很多信念可以達成共識。且根據《憲法》之公民批評建議權,特撰此公開信。

近一年時間,我四次出國訪問均被中國邊防無理由拒絕。該事不僅僅涉及到我個人權利,更有損國家之聲譽,並必然使國際社會對中國法治狀況整體評價之降低。

此四次出國訪問,包括兩次民間NGO組織邀請的訪問,還有一次奧巴馬總統邀請的總統早餐會,及一次美國國會邀請的國家訪問者計劃。第二次被邊防禁止出境後,告知是北京市公安局之命令。我遂要求依法下達處罰決定,以便尋求法律救濟,並也曾試圖與相關部門善意溝通,但均無法實現我之訴求。

無獨有偶,在我困惑於自己權利受損卻無力救濟的情況下,得知有很多人都與我有相同的遭遇,包括很多著名的學者、律師。如茅于軾、何光滬、賀衛方等。最為嚴重的是2010年10月15日,中國將近200餘位家庭教會牧師被集體禁止出境參加世界性宗教會議洛桑會議。一時,中國被眾國所指。對此現象,我表達以下看法。

一、閉關鎖國的管理模式

改革開發已近三十餘年,遺憾的是,很多領域,我們依然奉行閉關鎖國的管理模式,我們推崇的價值,遵循的規則,甚至表達的禮儀都無法真正與國際接軌,且相距甚遠。中國作為一個領土和人口的大國,崛起的僅僅是經濟。呈現在世界面前的,宛如一個不懂禮數,舉止粗野的暴發戶一般。國人與世界聯繫的需求日益加大,卻常常無法走出國門參與到國際社會的交往中,既失禮,又失節。幾乎世界所有國家包括古巴都可以自由參加的洛桑會議,卻獨獨中國大量缺席,這是一個國家的恥辱,直接傷害到了國家的形象和利益。中國希望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卻缺乏相應大的胸懷和度量,顯得既沒自信,也少智慧。並且有大師才可有大國,無法自由走向世界的國人,也不會碰撞出目光深遠的大師。

二、傳統的保守思維模式

在被禁止出境的名單中,我們分明可以察覺,這些人多是在國內甚至國際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對中國現實有所擔當,對中國未來積極建構的人。他們本應是中國社會的脊樑。而相關部門出於政治上的不信任,持續用文革式的敵我階級劃分模式將其標籤化、敏感化。這些人不僅可能出國無門,甚至在其它方面也會受限。很顯然,這種敵我模式的劃分早已與現代社會推崇的法治模式無法相融,成為阻礙社會進步之桎梏。這種模式,無法讓國人獨立、自主、積極的參與到國際社會交往中,並常常以國家利益的名義傷害公民的權利。

三、非法治的處理模式

《世界人權宣言》十三條 :「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並有權返回他的國家。」中國提出依法治國,就當遵守世界認可的基本價值。並且,幾乎所有被限制出國的人,都沒有收到任何法律文書,邊防也不會告知具體禁止出境理由,更不會告知救濟渠道。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公民的出入境權利被無理由剝奪,不僅無處尋求法律救濟,也沒有辦法對自我行為予以矯正。最後只好通過其它方式表達抗議。如去年被國際媒體高度關注的馮正虎回國事件。外面的人無法進來,裡面的人無法出去,國家法治形象蕩然受損。這種模式下,激化衝突與彼此的誤讀。

四、缺乏尊嚴的外交格局

且不說,中國公民會被無理有禁止走出國門,即使是走入自己國家的土地,也顯得步履艱難。比如香港,上述的無法出境的情況中,有兩次是在去香港的邊防中被阻攔。自己的國民無法踏上自己國家的土地,實在滑稽。並且所有去香港的大陸人辦理港澳通行證程序複雜,在港逗留的時間短,這一點遠遠不及外國人的待遇。這種歧視性的規定,實在讓國人感到屈辱。

另外,持大陸護照出入其他國家比持台灣護照出入其它國家,程序更複雜,手續更繁瑣。這些制度層面設置的障礙,不僅僅傳達著我們並未被世界完全認可和接受,也表達了我們對外交往政策的僵硬與保守。

鑒於以上基本理由,懇請孟建柱先生仔細度量,作為一個深深熱愛這片土地的公民,我企盼我們國家真正的贏得外人的尊重,企盼執政者的權柄是為了公義與愛,企盼這片土地的人民自由、平安,企盼有一天,中國人對外輸出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有高貴的品格和令人信服的價值。

願上帝祝福你

北京律師 張凱
時間:2010年8月22日

相關新聞
遇羅錦:給廖亦武的公開信(2011.7.8)
給胡錦濤三封公開信遭驅逐 瑞典留學生談遭遇
姚增廣:給遼寧省省委書記王瑉的公開信
追查國際:致中共官員的公開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