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

交響樂團式管理:做音樂的主人(1)

創造願景,才能激發成就動力

「各位女士先生,早安。」他說。「讓我們開始演奏第一樂章。」

大師等著音樂家們準備好。室內安靜下來時,他舉起指揮棒,集中大家的注意力。

這時,氣氛凝結。然後,隨著他的右手一個輕柔簡單的動作,室內頓時充滿悲傷而莊嚴的音樂,打破了沉默,但凝結的氣氛依舊。

一切似乎都在緩慢地發生,我的周遭提琴手的弓輕柔地滑過琴弦。

突然間,我感到椅子傳來一陣全新的深層震動。我環顧四周,想要找出震動的來源, 然後我察覺到低音大提琴開始演奏一個洪亮低沉的音調。

我心想:真奇怪!在我聽到音樂之前,已經先感覺到了聲音。

接著,我聽到舞台對面的小提琴,帶著同樣莊嚴哀傷的氣氛開始演奏。

我的位置能清楚看見每位提琴手,我看著他們的弓動作一致地舞動,才發現他們都演奏著同樣的音符。

有幾位抬頭看著大師,但多數人的眼睛緊盯著自己的譜架。

過了好一會兒,大師才示意樂團停下來。「讓我們重回樂曲最剛開始的段落(opening passage)。」他說:「現在,中提琴手,你們能夠把聲音混入木管樂器嗎?配合他們的音色。」

他們重新開始,演奏了一會兒,大師要他們停下來。「美極了。現在,讓整個管弦樂團的聲音環繞著雙簧管。我們跟著他走,跟著每個細節走。」

他們再度開始,但這回我發誓我可以感受到音樂家們更凝聚精神。但大師很快又要他們停下來。

他對雙簧管手說:「何不大膽、主動一點?第一個音符若是來自一片沉寂之中,起始於無聲,會是怎樣的音樂呢?每個人都等著你的聲音,不需要急著發動攻勢。」

接著,我確實聽出了差別。樂聲不知從何處飄出,我無法辨別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感覺似乎是自一片薄霧中飄然逸出。

現在樂聲聽起來不僅是悲傷或莊嚴而已,還帶有一股陰暗甚至鬼魅的氣氛。我說不出為何會這樣,但那個當下,我興奮地顫抖。

大師在引導音樂家時,似乎對各種細微差異非常講究,用了諸如音調起伏(intonation)、樂句(phrasing)、力度(dynamics)和正確的演奏法(articulation)等字眼。

儘管我不懂他的指示真正的含義,卻能毫無困難地感受並且聽出它們的效果。他每做一次要求,樂團的聲音就會隨之改變。音樂家們的肢體語言也隨著演奏進行而變得更流暢。

他們接收大師的命令,並將之轉譯成行為的速度是如此即時無誤。

整個排練過程使我很驚訝,因為這次排練和我的預期截然不同。

或許是我電影看太多了,我對指揮的印象一直是:脾氣暴躁的傢伙,對音樂家頤指氣使,大聲吼叫,發號施令;但這場排練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而是同僚與合作式的模式。

大師的用詞清楚明白、明確而自信,他的舉動開放、專注,而且非常自然。樂團對他展現的機智回應,再度使我驚嘆不已。他究竟是如何激發出如此即時且全心投入的合作表現?

排練結束後,音樂家們很快離開了,我穿過座椅回到大師的梳妝室。我很想和他談論我所看見的事物。

「再次感謝您允許我的參與。」我說:「這是個令人著迷的經驗。」

「你喜歡孟德爾頌蘇格蘭交響曲的序奏(opening)嗎?」

「它的氣勢很驚人。」我回應得很慢,搜尋著適當的字詞來形容如此具有感召力的音樂。

「那正是我們的目標。你知道嗎?孟德爾頌是在拜訪蘇格蘭後,寫下這首交響曲。當時,蘇格蘭是個相當具有異國風味的地區。

他拜訪了蘇格蘭瑪麗皇后於百年前居住的荷理路德宮(Holyrood Palace)後,草寫了我們正在排練的這段序曲樂段。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孟德爾頌寫了一封信,描述他發現這個樂段靈感來源的片刻。

他到訪時,一旁的教堂已是荒煙蔓草、斷垣殘壁的廢墟,四處布滿長春藤。

我相信這個樂段的影像,像是個從遙遠的過去緩緩浮現的景致,還籠罩著一股神祕而肅穆的氛圍。閱讀他的信能使我想像出這個樂段適當的聲音,而這就是我們今天努力想找到的。」

「令我驚嘆不已的是,他們對你的反應如此快速,而且願意合作達成那個效果。你是如何讓他們有此反應?」

這在他聽來可能像是在抱怨,但這個問題正折磨著我。大師對管弦樂團的影響,使我在敬佩之外,還夾雜了相當程度的羨慕之情。

「他們現在已經成為相當具有彈性的團體。」

「但你是如何辦到的?勞伯說在你來之前,情況並非如此。」

「他人真好。」大師噘起嘴,開始思考我的問題。

「我想應該說,命令音樂家要有反應或要合作的作法,並不管用。」他開始道。

「我在事業初期,也和許多年輕指揮家一樣,以為我的角色是告訴管弦樂團如何演奏。他們的角色是執行我的指令。

最後,我不禁發現樂團的反應實在是毫無生氣,排練時感覺冗長乏味,且困難重重;演奏時的表現,充其量只是能力好,但音樂聽起來往往令人覺得呆滯而單調。

我已經盡力而為,但我的靈感似乎無法觸動演奏家們。就算他們感受到了, 似乎也不願意參與其中。

「最後我終於了解到,要有偉大的演出,源自於視他們的動力跟我的動機一樣重要。我學會單純視我的工作職責為:創造出能激發動機的環境。一旦學會誘發他們投入才能, 感覺上一切變得容易多了。」@(待續)

摘編自 《指揮台上的管理課:星巴克、紐約時報、美國銀行都採用的交響樂團式管理策略》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