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日:「自主創新」政策扼殺中國創新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02日訊】中共2006年發起的自主創新計劃一直被外界評估為一個大規模盜竊外國公司技術的計劃。但《華爾街日報》通過與印度的比較分析得出結論說,自主創新政策對中國自身起到了反作用。它並沒有誘導科技巨頭以更快速度把尖端研發工作轉移到中國,而是產生了剛好相反的作用。

本地化改造 而非研發

分析指出,自主創新計劃的目標是讓中國加快速度上升到科技階梯的更高端。通過多種機制(比如外企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把尖端技術和研發實驗室轉移到中國),這個計劃本來應該有助於中國企業消化、吸收外企開發的自有技術併進行再度創新。

外國高科技企業高管急於利用中國人才的質量和規模。但考慮到這些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他們不相信在中國從事尖端研發是安全的。美國商會最近一篇報告甚至把這一計劃稱為「一份以空前規模盜竊技術的藍圖」。

因此今天在中國的大約1,000家外資研發實驗室,幾乎全都是將國外形成的創新成果進行本地化改造,而不是針對全球市場開發尖端科技和產品。

中印比較:10大科技巨頭在當地的研發

分析指出,印度沒有類似於自主創新的規則,而且政府沒有任何規定要求在當地進行研發的外國公司與本地合作夥伴等分享技術。這些政策差異明顯影響了科技巨頭們的企業行為。

2006年到2010年從美國專利商標局獲得專利最多的10家美國科技巨頭分別是:IBM、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惠普(Hewlett-Packard)、美光(Micron)、通用電氣(GE)、思科(Cisco)、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博通(Broadcom)和霍尼韋爾(Honeywell)。

這10家公司中有一半並沒有在中國進行任何重要的研發工作。2006年至2010年,其中五家的中國子公司均未被美國專利商標局授予專利。相比之下,這1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在印度開發出來的創新技術或產品未獲得專利。

此外,這10家科技巨頭在印度的實驗室共獲得1,119項專利,比位於中國的實驗室同期獲得的886項專利要多。

在公司層面上進行更詳細的剖析,兩國差距更大。這10家公司中有7家的印度實驗室比中國實驗室獲得了更多專利,在印度和中國的專利總數分別為978項和164項。只有微軟和英特爾這兩家公司在中國的強勁表現才拉高了中國實驗室的專利總數,這兩家公司中國實驗室共獲得了722項專利,而在印度獲得了141項專利。

微軟和英特爾的例外很能說明問題。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微軟和英特爾都在全球個人電腦行業的技術平台上擁有近乎壟斷的地位。由於應用軟件要在這些平台上運行,微軟和英特爾不必太擔心競爭對手剽竊其技術。儘管潛在客戶的軟件盜版行為令人擔憂,卻基本上是一種短期挑戰。簡而言之,微軟和英特爾把中國變成其全球研發中心,恰恰是因為這兩家公司不必太擔心自主創新帶來的不利後果。

誰是絆腳石?

如果再考慮到兩國的經濟環境,差距就更大了。中國對印度看起來有三個主要優勢: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印度的三倍以上;中國的市場比印度的大得多;此外,中國在研發上的投資比印度高三倍,中國的博士生也比印度多得多。

分析指出,中共政府是真正的絆腳石,因為政府從錯誤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本應該為這些外國公司創造一個培養世界一流創新者的友好環境,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試圖從外國公司取得技術。

事實上,當一家技術巨頭在北京或班加羅爾這樣的新地點設立研發實驗室時,有95%以上的研究人員是從當地聘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研究人員離職,利用他們獲得的經驗知識成立新公司或加入其他公司(常常是當地公司)。這類人員「溢出」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關鍵,比分享具體的技術重要得多。

如果中國想成為全球技術領頭羊,它需要有敞開的大門、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並需要不偏向中國公司,而北京目前實施的一些自主創新措施恰恰與此背道而馳。

相關新聞
【新紀元】中國創新之路難行
美商會:中共承諾食言 新規持續傷害外商
華郵評論:中共再度食言 外商中國遭排斥
謝田:中國的市場換技術忽悠了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