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陽】:十八大前的公知與反調

李曉陽

【大紀元2012年10月01日訊】近日,有幸觀賞了人民日報的一篇大作《「觀點多元」也不應「胡言亂語」》,在網絡上這文章被更名為《微博上有一些人打著公知旗號唱反調》。品味之餘,不禁想以「非公知」的身份也來小唱一下反調。

其實說起「公知」一詞,似乎從其出現在中文詞彙裡的第一天,就是用來特指那些在「替黨說話還是替人民說話」的選擇中,選取前者的各類所謂專家、學者的。連「百度知道」裡都將此詞加入註解:網絡上把這個詞語多用於譏諷。故若將此詞納入「被當前國情抹黑的中文詞彙」當中,當不為過。

而反觀此詞從普通詞變身譏諷詞的過程,卻恰恰是諸多專家、學者一味堅持與「黨的主流價值觀與輿論導向相符」的過程,此間實例,想來是勿需枚舉的。而若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紅朝」傳統喉舌失去公信力後,欲借曾經的一些知名專家、學者之言論輔助輿論導向的過程中,低估了普通民眾在信息社會中心智成熟速度,而造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局面,不但將列位「官用公知」搞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鼠」,還在此過程中將一些「刁民」磨練成了「反調名人」。

如此局面,能夠做的無外兩條:一是絞殺反調言論;二是招安或絞殺反調名人。這兩條雖是「紅朝」建政以來司空見慣的手段,南方報系近年來的人事變動、各類整頓是最顯眼的實例。但於公共層面上又不能如「舊時代」那般雷厲風行,才會時不時的在官方媒介上出現這類貌似客觀探討「知識份子應有的責任與良知」的文章來。而無論如何粉飾,都難以掩蓋骨子裡懷念過往「說一不二」的「紅色傳統的理性年代」。

而若真的探討一下「觀點多元」、言論自由的利與弊,又怎能如此武斷,便憑那「大學學生會幹部賄選」、「冬天給樹穿衣服保溫無用」這樣極端的例子來探討如此寬泛的社會問題,實在有損「國家級媒體」的身段。而再藉此兩例急轉身,去探討甚至便是直白的詆譭「一些人,打著公共知識份子的旗號,卻背離了知識份子應有的責任與良知。他們的基本言論價值立場就是反對,唱反調,而不論是非曲直。」更顯得過於蒼白無力、理屈詞窮了。

那邊廂,是「讓人民群眾監督政府」的口號天天喊;這邊廂,卻又反覆強調知識份子不該一味唱反調。若真的是以偏蓋全,如何能引起廣泛的共鳴?若真的張冠李戴,如何能經受信息社會的考驗?若真的是牽強附會,如何能發人深省?若故意捏造、如何承受現如今民眾「挖地三尺」般探求真相的過程?而若真論起這些行徑的最善長者,恐怕卻是全國人民都要掩口而笑的了。

俗語有云:話不說不清,理不辨不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眼界早已經打開了,頭腦也不是「舊時代」那般「單純易欺」了,無論是「公知」也好、「反調名人」也好,拋出來如何樣的言論,都已經難以再輕易的在「公共輿論場域」佔據一席之地了。觀點多元確實不等於胡言亂語,胡言亂語亦確實對社會無益還很有害,但最關鍵的是,現如今的中國人,已經越來越有能力去分辨誰在胡言亂語了。所以任是你何等角色,當真要慎用自己的話語權了,否則終有一日,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那時候可就不止於尊重與信任的問題了。

拙文於此,念起「紅朝」又要開大會了,且不知此等時刻,人民日報出此大作是何用意,莫不是在倡導全國人民收起反調雜音、齊唱順調頌歌,為大會獻禮吧?若真如此,豈不是掩耳盜鈴之舉嗎?當百姓僅用反調表達心聲時不去聽取,豈不是在逼迫百姓用實際行動去表達述求嗎?總唱反調的不等同於惟恐天下不亂的,只是期盼那些捂著耳朵唱順調的清醒清醒,去聽一聽、品一品,也許才會真切的知道甚麼才是順調和反調。

相關新聞
媒體看中國:沒有尊嚴和權威的司法
微博熱傳薄熙來刑期 被雙開 法辦 判20年
薄熙來被雙開 中共十八大11月8日召開
薄熙來遭開除黨籍公職處分 中共十八大11月8日召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