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五度參加中國菜大賽:我們在改寫歷史

今年是第五度參加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台灣廚師李鴻榮,此為2011年參賽畫面。(攝影: 吳柏樺 / 大紀元)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台灣台北報導)由新唐人電視台主辦的第五屆「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15日將在台北花博爭艷館登場。當中有位參賽廚師,第一屆起年年都參賽、沒有一次缺席,問他為何樂此不疲?他說,他志在切磋交流,而不在乎名次,可以將一年研究成果和評委及其他參賽廚師交流,感覺提高很快,何樂而不為呢?

這位廚師是中壢知名飯店主廚李鴻榮,因為參與廚技大賽,使他更快、更深入地掌握中國菜的堂奧,今年是第五度參加廚技大賽,最令他感動的是,參賽不僅能夠快速提升,「我們等於在寫歷史,讓後代的子孫知道,中國菜是非常科學,對身體非常有益。」

川菜味型 引人入勝

李鴻榮從16歲開始跟隨江浙名廚李阿樹學習,因為娶的太太是四川人,親赴四川後,發現川菜味多、味廣、味厚,不僅辣有多種層次,味型也是最廣,李鴻榮於是潛心投入川菜研究。

五年前,新唐人廚技大賽第一次在台灣舉辦時,李鴻榮發現其指定五大菜系(川、粵、魯、淮揚、東北)菜單上,清一色都是中國的傳統菜,和他的研究不謀而合,吸引他參與這項賽事。

連續四年在亞太初賽中入圍晉級決賽,並在去年紐約決賽中拿到優勝獎,李鴻榮發現,「因為歷史因素的隔閡,台灣選手對中國菜的技法和文化背景多半了解不深,再加上第一代來台灣的老師傅沒有完全將傳統菜的做法傳承下來,年輕一輩的廚師如果想深入研究,就必須得自己下苦工去找資料。」

關鍵態度 虛心好學

李鴻榮認為,參與新唐人廚技大賽最享受的就是可以和評委及參賽廚師交流,也因此提高的很快,「每年我參加川菜比賽都拿不同的菜來比,只要大會開出不同的菜單,我就朝不同的去做,每一年都不一樣,味型也都不同,目的是把我的研究拿出來,讓評委看看這次炒得如何,可以跟他們交流,了解差別在哪裡,而不是為了要得甚麼名次。」

李鴻榮2011年亞太初賽料理名稱「乾燒大蝦」。(攝影:林伯東/大紀元)
李鴻榮2011年亞太初賽料理名稱「乾燒大蝦」。(攝影:林伯東/大紀元)
李鴻榮2011年亞太初賽,料理名稱「家常紹子海參」。(攝影:林伯東/大紀元)
李鴻榮2011年亞太初賽,料理名稱「家常紹子海參」。(攝影:林伯東/大紀元)

一個人的心境會影響做菜,而廚師最重要的廚德就是謙虛,有了虛心的態度,手藝才能夠不斷地進步。「一道菜不是煮了很多次就會很成功,有可能一輩子沒有遇到人指點或是虛心地請教別人,永遠都無法往上突破。」李鴻榮說。

就如同川菜中的「麻婆豆腐」,這是一道非常普遍的菜,但廚師們多半說不出完整的技法,李鴻榮認為,單單一道「麻婆豆腐」就有很深的內涵,必須掌握「麻、辣、燙、鮮、嫩、捆、酥、香」八字訣,做到既麻辣又燙口,有鹹鮮味,所謂的「捆」則是豆腐要完整,先用鹽川燙、去除豆腥味,豆腐炸起來才會完整;所謂的「酥」,便是在煸炒肉末時,要煸到酥香。

掌握內涵 回歸自然

評委更鼓勵李鴻榮在中國菜的文化內涵上多下功夫。這段時間經過文化上的涉獵,李鴻榮也體會到中國人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早期沒有味精,用很簡單的井鹽,就能烹調出很好的食物;透過鹽可以發酵、可以養乳酸菌,不需要用化學的催化劑;透過煉製濃湯、清湯、奶湯等多種高湯,做出來的菜的味道和味精完全不同。」

李鴻榮認為,古人的飲食文化就是回歸自然,生活、環境中的素材去運用,卻是真正科學,並且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台灣與中國隔絕這麼長時間,透過新唐人廚技大賽,可以找回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並承傳下來,讓下一代體會到中國菜非常科學。

每一次的中國菜廚技大賽都不缺席,李鴻榮想和參賽廚師互勉,「我們都是在寫歷史!」

新唐人電視台「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
亞太賽區初賽: 2012年6月15-17日,台灣台北市花博爭艷館。
北美賽區初賽: 2012年9月27日,美國紐約市時代廣場。
決賽: 2012年9月28日,美國紐約市時代廣場。

(責任編輯:吳宇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