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自學生走免試 政策應兼顧現實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8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4日電)教育部為了讓自學生也能走免試入學管道,在超額比序的「多元學習表現」增加配套措施,實際操作卻恐怕難以適用,反而讓政策越改越複雜。

民國103年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75%的學生都可透過「免試入學」進入理想高中職,教育部自然不能封殺在家自學生的機會。但又要避免一般學生家長反彈,維持升學制度的「公平」,於是設計一套「多元學習表現」的計算方式,包括體適能、社團、幹部、服務學習等項目,都為自學生詳細規劃取得分數的方法。

然而,這些配套措施,卻與自學生的實際學習方式有落差。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表示,教育部規劃的配套,焦點仍圍繞在傳統的「學校教育」,要自學生選幹部、玩社團、作服務學習,說是為了「多元」,反而扼殺了真正多元的自學學習方式。

陳怡光說,許多自學生在提計畫審查時,就有良好的3年、6年規劃,有人要當聲樂家、有人想當大廚師,家長和專家合作,量身打造了一套學習方式,自然和一般在學校學習的人有很大不同,如今免試卻要自學生回去走學校教育的規則,讓人感到困惑。

目前全國一年自學生大約150人,其中又有1/3集中在台北市、新北市等都會區,部分縣市的自學生可能只有1、2人。招生區卻要為了個位數的學生,大費周章地規劃一套「公平」的超額比序制度,陳怡光說,「光是辦法中的字數,恐怕就是人數的好幾倍了。」

其實,在少子化、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少的狀況下,大概只有競爭激烈的明星高中,會需要用到「超額比序」,而根據過去經驗,自學生大多不會選擇這類型的學校。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張明文表示,「多元學習表現採計原則」適用於準備回歸正規高中職學校教育的自學生。教育部去年已開放高中「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申請,只要審查通過,高中階段依然可以自學,之後參加學力鑑定考試,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

雖然參加免試的自學生恐怕是少數,但張明文強調,教育單位一定要提供充足、公平的配套,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陳怡光則相信,只要後續升學管道暢通,大部分國中自學生,高中都會傾向繼續在家學習。

教育部推動免試入學的政策讓家長看得眼花撩亂,高中職的升學制度,只要作原則性的規範即可,應盡量避免越改越複雜,以免適得其反,扼殺多元學習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