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蓮:經世不衰的愛蓮佳作

——《愛蓮說》評析

人氣 36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1月12日訊】一、作者作品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哲學家,宋代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非常博學,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廉,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世命名為「濂溪」,因此世稱「濂溪先生」。諡號「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等。

二、 文題背景

蓮花,又叫荷花,水芙蓉。「說」是古代一種文體。《愛蓮說》即說說喜愛蓮花的道理。

本文是作者在西元1068年任南康(今江西省星子縣)郡守時所寫。他曾親自帶領屬下在舊南康府屬一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據朱熹《跋<愛蓮說>》可知,周敦頤不僅以「愛蓮」命其所寓之室,還築有「愛蓮亭」「愛蓮池」,且將此「說」刻於壁間。

三、 作品原文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看而不可褻玩焉。

予渭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四、作品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自唐代以來,世人非常喜愛牡丹。我只喜愛蓮,從淤泥裏長出來卻不受沾染,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的妖豔;它的莖中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越發清雅;筆直潔淨的立在那裏,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喜愛,像我這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五、作品評析

《愛蓮說》是一篇借物詠志的諷世散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的描寫和高潔品格的讚美,表明了作者為官潔身自愛,不同於流俗的高尚情操和對追名逐利者的鄙視。全文分兩段。

第一段:寫作者愛蓮的緣由。先用襯筆用眾多可愛的花作為一般襯托,然後用菊和牡丹重點襯托,繼而轉入正面描寫蓮。「予獨愛蓮」句,即寫出蓮的生長環境,生活習性,揭示蓮的美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又道出作者愛蓮的緣由。接著描寫蓮的體態香氣,氣質風度,突出蓮的高潔可愛,將蓮的整體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本段是托物部分,在描寫中滲透力作者對蓮的無限讚美之情,同時也為下文抒發感慨作了有力的鋪墊。

第二段:以蓮喻君子,點明文章的主旨。作者先將菊、牡丹、蓮—喻人,並點出喻意,含蓄的表達了文章的主旨,愛蓮即愛君子之德。然後生發感歎。歎菊—感歎真正的隱士實在太少;歎牡丹—追求名利祿的人實在太多;歎蓮—與己類似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為官者太少。三歎表明了作者對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對君子之風的崇拜。卒章漢論,意在明志。

《愛蓮說》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讚蓮佳作。作者以「愛」這個主觀感情為線索,用它貫穿全篇,「愛」字出現七次,感情深沉,引人深思。文章表面句句寫花,實則句句寫人,以花喻人。通過對花的描寫、評論、表達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為官者的情操。言在此,意在彼。作者把秋後開放,獨抗寒霜,默默釋放幽香的菊比作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意在表明「蓮」這樣的君子(為官者)保持高潔,正直的操守,並不消極避世;把花樹高大,花朵碩大、花中之王的牡丹比作貪慕富貴的人(為官者),意在表明蓮這樣的君子具有不與惡濁度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傲自許那樣獨立獨行的品質與堅貞氣節。

作者描寫蓮的形象,意在讚賞心目中的君子(為官者)莊重、質樸、正直不苟、豁達大度、志潔行廉、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美好品質。作者盛讚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對為官者貪慕富貴的鄙視,對志潔行廉的推崇,至今對我們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為官者淡泊名利,一定是心胸坦蕩,心地善良,潔身自愛,安貧樂道,清正廉潔,「出淤泥而不染」,以民為重,百姓安康;為官者追逐名利,一定是心胸狹窄,心地陰暗,私欲膨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昏庸無道,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百姓遭殃。

唉!在當下的中國實在難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為官者了!老百姓中有民謠有曰:「大官小官無官正,反腐倡廉未見行」。

相關新聞
舊金山《夏日清蓮攝影》頒獎
傅國湧:口念《愛蓮說》的貪官倒了之後
愛蓮說之一:蓮的歷史
愛蓮說之二:蓮名輯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