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莲:经世不衰的爱莲佳作

——《爱莲说》评析

人气 36
标签:

【大纪元2013年01月12日讯】一、作者作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哲学家,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非常博学,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廉,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世命名为“濂溪”,因此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 文题背景

莲花,又叫荷花,水芙蓉。“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本文是作者在公元1068年任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所写。他曾亲自带领属下在旧南康府属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据朱熹《跋<爱莲说>》可知,周敦颐不仅以“爱莲”命其所寓之室,还筑有“爱莲亭”“爱莲池”,且将此“说”刻于壁间。

三、 作品原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看而不可亵玩焉。

予渭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作品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的妖艳;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雅;笔直洁净的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五、作品评析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的描写和高洁品格的赞美,表明了作者为官洁身自爱,不同于流俗的高尚情操和对追名逐利者的鄙视。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写作者爱莲的缘由。先用衬笔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为一般衬托,然后用菊和牡丹重点衬托,继而转入正面描写莲。“予独爱莲”句,即写出莲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揭示莲的美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又道出作者爱莲的缘由。接着描写莲的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突出莲的高洁可爱,将莲的整体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段是托物部分,在描写中渗透力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段:以莲喻君子,点明文章的主旨。作者先将菊、牡丹、莲—喻人,并点出喻意,含蓄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爱莲即爱君子之德。然后生发感叹。叹菊—感叹真正的隐士实在太少;叹牡丹—追求名利禄的人实在太多;叹莲—与己类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为官者太少。三叹表明了作者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对君子之风的崇拜。卒章汉论,意在明志。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作者以“爱”这个主观感情为线索,用它贯穿全篇,“爱”字出现七次,感情深沉,引人深思。文章表面句句写花,实则句句写人,以花喻人。通过对花的描写、评论、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为官者的情操。言在此,意在彼。作者把秋后开放,独抗寒霜,默默释放幽香的菊比作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意在表明“莲”这样的君子(为官者)保持高洁,正直的操守,并不消极避世;把花树高大,花朵硕大、花中之王的牡丹比作贪慕富贵的人(为官者),意在表明莲这样的君子具有不与恶浊度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傲自许那样独立独行的品质与坚贞气节。

作者描写莲的形象,意在赞赏心目中的君子(为官者)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志洁行廉、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美好品质。作者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对为官者贪慕富贵的鄙视,对志洁行廉的推崇,至今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为官者淡泊名利,一定是心胸坦荡,心地善良,洁身自爱,安贫乐道,清正廉洁,“出淤泥而不染”,以民为重,百姓安康;为官者追逐名利,一定是心胸狭窄,心地阴暗,私欲膨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昏庸无道,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百姓遭殃。

唉!在当下的中国实在难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为官者了!老百姓中有民谣有曰:“大官小官无官正,反腐倡廉未见行”。

相关新闻
旧金山《夏日清莲摄影》颁奖
傅国涌:口念《爱莲说》的贪官倒了之后
爱莲说之一:莲的历史
爱莲说之二:莲名辑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