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織:新年小議「私人空間」

香織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1月30日訊】日前,國內的電子媒體,報導一篇名為:「社群新聞:別再問啦!年節顧人怨10句話」。

細觀探討內容,不論是從人類世界裏,屬於的心理學方面的角度,或西方國家多普遍重視的「隱私」和「人權」等方面來講,表面上美其名為「關心」的問話;實則卻是直接開門撞山的侵犯了「人權」和「隱私」的問題。

香港的友人也曾經談到,在香港當地的生活形態,不論是:「年齡、婚姻狀況、是否有固定異性朋友、工作收入」…等,都不可擅自隨意的去問及此類的私人問題。

隨意問及他人私事,當然很直就關係到教養(修養)及禮貌問題。

在於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對他人過度的關心,只會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負擔;而如果再更過度或不知收斂的話,則直接就是對他人製造傷害。

早在過去大約20年前,就已經有了「地球村」這樣的名詞出現,而生活在這個地球村裏,當然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也該要相互做為借鏡,反觀自己各方面的言行,是否有不當之處。

在歐洲,有的國家,學校並不寄發成績單,或不特意的去排學生的考試名次、也不予以發佈名次或考試成績。在一個角度上來講,也是一種對人權和隱私的尊重;但同時卻也有著其背後更為可貴的內涵,及長遠的用意。

總是隨意擅自無端問及或侵犯他人隱私者,何不自己也靜下心來想想,如果是自己無故被任意問及:「你的戶頭、帳號有多少存款?你們夫妻相得處如何?你們家的孩子在班上考第幾名?你每個月工作薪水收入有多少?你在外面有多少朋友、哪方面的朋友?你們甚麼時候結婚?你們甚麼時候生小孩?」…任何無故涉及到侵犯他人隱私的問題;如果換做是自己被問及、被侵犯時,自己又是如何感受?

也曾經不止一次的聽聞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者,卻因為侵犯隱私者是長輩,結果在事後,竟然遭到責罵、訓斥;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對方是長輩。

身為長輩,如果本身未能成為一個重視人權和隱私的典範或榜樣,傳承給後代及後輩的話,那麼,後輩及後代,要如何能有一個正確的借鏡,來做為依循的根基?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經常視法律及人權、道德為無物的話,那麼,在長久時日之後,這樣的國家,會產生出及造成甚麼樣連環效應的重大問題呢?

中國有句古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過,去也耳聞(大略):「有甚麼樣社會,就會有甚麼樣的國家、有甚麼樣的國家,也就會有甚麼樣的社會」。眾所皆知,一部機器,如果缺少或損壞了一個平常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結果往往甚至很可能就造成整部機器無法正常動作。

一般的巿售產品,當然品質也都有所差異;然而,能夠維持長期時日堅固耐用的,必然是在研發、製造、生產的過程中,都很仔細的注重也許看似不起眼的每一個小細節和動作、過程;並不會因為熟稔而忽略,或因為過程熟練而自信滿滿就予以輕忽,結果卻造成了日後無法預期的問題。

也許有的人認為:「也不過是聊聊,何必如此緊張?」、「不然要聊甚麼?」…

雖然在每個人心裏,各自都有著不同的尺度和標準。與其總是無故隨意藉口侵犯他人隱私為由,認為才不會因為沒聊天而顯得無聊;何不談談遇到了對自已有所啟發的事情等,先談及自己,進而增廣見聞、互相增長,啟不是更實質的增加和擴展了彼此的空間和領域嗎?

否則,一味的以侵犯他人的隱私,去做為聊天的開場或本質的話,這樣的聊天,又能聊出甚麼?

雖然這樣侵犯隱私的問題,終於浮上了檯面,終於被拿出來探討了;但是,卻也浮現出一個問題:該是要給後輩作為人權典範的長輩,卻當著後輩或晚輩的面前,當面侵犯後輩、晚輩的人權、隱私;而發出「人權」和「隱私」遭到侵犯的聲浪者,卻竟然是後輩、晚輩。

而如果在問題浮上檯面之後,仍然不屑一顧,並且還把此一惡習,直接帶到國外去「發揚光大」、丟臉丟到國外而不自知,且仍然視若無睹的話,那豈不是在破壞自己國家的名聲和形象嗎?

在農曆的前夕,在此發表一點看法,願大家在農曆年前夕,也都靜思此一問題,不論自己所面對的身邊周圍,是如何的身份,都仔細的再回想一下和自已身邊周圍的親友們的互動情況是如何。

願大家都過一個快樂、平安的年。

相關新聞
陳靜:開心辭典之一 ——快樂的寫作
羅娜:林昭的眼淚
于海心:聚散人生
王清韻:我和美國警察的不解之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