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十全乾隆藝術品味特展(1)品味養成

鍾元臺灣臺北

人氣 167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10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籌備,隆重推出「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展期即日起至2014年1月7日止,總計展出高達二百件文物。此次展覽分「品味養成」、「鑑藏製作」及「生活藝術」三單元,今次介紹第一單元:「品味養成」部分。

十全乾隆

乾隆,滿文「abkai wehiyehe」的字義是「得到上天的扶佑」,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確是受到上天特別眷顧的天子,他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幾乎貫穿十八世紀。在位六十年間(1736-1795),文治武功俱臻高峰,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最有福、親見七代、享有「五福五代堂」,可謂洪福齊天的皇帝。他一生追求「十全」,自號「十全老人」。嘉慶元年(1796),高齡八十五歲的乾隆皇帝禪位予皇十五子顒琰,在御製文中,宣誓「十全」是成為全方位君主的理想;既彰顯了康乾盛世,也期勉後世子孫繼往開來。

清高宗《御製詩初集》卷前扉頁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製詩集的卷前扉頁均繪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紀的畫像,記錄了他各個時期的面貌。清代歷朝帝皇之中,清高宗乾隆皇帝留下的詩文,數量最多,內容也最豐富。院藏《清高宗御製詩集》收錄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間以及禪位後四年太上皇時期所寫的詩作,計四百五十四卷,四萬二千六百四十餘首。據此統計,乾隆皇帝每年平均詩作達六百六十餘首;而某些單一年份,詩作數量甚至達千餘首。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乾隆皇帝不僅居清代君主之首,睽諸歷代各朝也堪稱絕無僅有。(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高宗《御製詩初集》卷九。(國立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天資聰穎,好古敏求,自幼學習滿、漢、藏、蒙多元文化,且得天獨厚坐擁豐富的皇室收藏,培養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影響及於他對藝術愛好,讓他同時成為詩人、作家、收藏家、鑑賞家、創作及園林設計主導者等多重角色,格局恢宏。

清高宗《御製詩二集》卷前扉頁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製詩集的卷前扉頁均繪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紀的畫像,記錄了他各個時期的面貌。清高宗一生創作豐富,其詩集除在位時由廷臣每隔十二年陸續輯為《御製詩初集》至《五集》外,其禪位後的詩作,亦在他去世後集結成《御製詩餘集》刊行。(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高宗的藝術品味養成

乾隆之世,文治武功顯赫,大清基業穩定。乾隆皇帝學養深厚,文武技藝,樣樣精通,表現出文才橫溢的創作力量;在他指導與贊助下的宮廷藝術,更展現出盛世帝王高尚的品味與格調。這些豐富的創作與極致的藝術愛好,除了來自乾隆皇帝本身勤奮的求學態度外,其童年獲得皇祖康熙、皇父雍正兩帝的用心栽培、帝師名儒的啟迪誘導,以及皇族長輩兄友間的切磋砥礪,均為他的學養紮下良好堅實的基礎。

清高宗《御製詩三集》卷前扉頁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製詩集的卷前扉頁均繪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紀的畫像,記錄了他各個時期的面貌。清高宗這些詩作不僅具體反映清高宗創作的連續性,更呈現清高宗自即位至禪位六十四年間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紀實。更有趣的是,由清宮內務府編輯的《御製詩初集》至《五集》,各集卷首皆附有清高宗詩集輯編時的御容畫像,後人可一睹乾隆皇帝不同年歲身體相貌的變化。(國立故宮博物院)

皇子時期的乾隆皇帝成長於優渥的環境,對知識與藝文的探索追求即表露廣納四海的恢弘胸襟。透過皇家豐富的藝術收藏,他沉潛於歷代書法名蹟,勤於臨摹,厚植書法功力;受到童年幼伴章嘉呼圖克圖的影響下,開啟對西藏文化與藝術的認識;年少時期與伴讀詞臣、宮廷畫師、作坊工匠以及西洋傳教士密切接觸,啟迪了他對各類藝術的鑑賞力與創作力。

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卷前扉頁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製詩集的卷前扉頁均繪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紀的畫像,記錄了他各個時期的面貌。清高宗御製詩集內容廣泛,既涉及朝政、祭祀、稼穡、宴賀、軍事、水利等治理天下之政務,又及於賞花、品茗、讀書、畫畫、泛舟等吟風弄月的生活情趣。乾隆皇帝雖不諱言部分詩作或出於詞臣之手,然四萬餘首風格一致,即使代筆也必然經乾隆皇帝審定。(國立故宮博物院)

「十全乾隆」特展以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為展覽主軸,藉由他的文物收藏、品評鑑賞、整理編目,以及創製監造,具體而有系統的呈現清高宗的藝術品味。此次展覽第一單元「品味養成」,旨在探究皇祖、皇父、帝師對乾隆皇帝的啟迪,以及詞臣、畫師、能工巧匠與豐富典藏的環境對他藝術品味的影響。

清高宗《御製詩五集》卷前扉頁所附乾隆皇帝小像-每一部御製詩集的卷前扉頁均繪有一幅乾隆皇帝不同年紀的畫像,記錄了他各個時期的面貌。清高宗《御製詩集》如實地記載著他對早年成長的回憶,對受業帝師的追懷,對宮中藏品的鑑賞,對巡幸遊歷的體驗,以及對宮苑生活的吟詠,鉅細靡遺地呈現出清高宗藝術養成的淵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高宗的成長教養

乾隆皇帝與康熙皇帝祖孫情深,十二歲時首次與康熙在圓明園牡丹臺相會,聰穎敏睿深獲帝心,隨即被召入宮中養育,並曾隨侍康熙帝巡幸熱河避暑;康熙帝揮灑宸翰,親授書課,乾隆皇帝耳濡目染,對其啟迪必然影響至鉅。

皇父雍正對乾隆皇帝教育非常重視,先後為他遴選多位名師,包括日後被乾隆尊稱為「三先生」的福敏、朱軾與蔡世遠三位經學大儒,在奠定乾隆學問根基、經史造詣居功厥偉。皇族成員如皇后富察氏、二十一叔允禧,對乾隆的藝術愛好與興趣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弘曆採芝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紙本(縱204公分 橫131公分1935年作)。圖繪身著漢族衣冠的青年男子,一手執如意,一手輕扶梅花鹿,神情淡定的樣子。在他身旁站有一位提籃荷鋤的少年,從其眉清目秀的五官及瓜子臉的面型上看,與青年人的長相有幾分相似,而他們的臉型又與乾隆皇帝登基時的「朝服像」非常接近。根據圖中乾隆皇帝題詩落款「長春居士自題」的「自題」二字推斷,此圖有可能畫的是乾隆皇帝青年和少年時的畫像。圖中人物以白描法造型,面部以淡墨勾描,衣紋以濃墨勒線,線條於輕重虛實、剛柔變化中,準確地表現出人物的不同體態和相貌特徵,由此可見作者較強的以線塑型功底。
畫幅右上乾隆皇帝自題:「何來瀟灑清都客,逍遙為愛雲煙碧。筠籃滿貯仙岩芝,芒鞋不踏塵寰跡。人世蓬萊鏡裡天,霞巾彷彿南華仙。誰識當年真面貌,圖入生綃屬偶然。長春居士自題。」下鈐「寶親王寶」白文方印、「長春居士」朱文方印,迎首鈐「樂善堂」白文橢圓形印。畫幅左側梁詩正(1697-1763)書長題,落款:「雍正甲寅夏四月梁詩正謹題」,下鈐「梁」朱文圓形印、「詩正」白文方印。「雍正甲寅」是雍正十二年(1734)。畫幅正上方鈐乾隆皇帝璽印:「八徵耄念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太上皇帝之寶」。(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高宗的成長環境

乾隆皇帝藝術品味的養成與他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和不斷探索學習的精神息息相關。因有機會觀看王羲之和顏真卿書蹟,遂從臨摹中體會書法鑑賞。自幼一起學習成長的章嘉呼圖克圖,日後成為他主政時期的國師,乾隆朝藏傳文物的設計與製作必然有所影響。

銅鍍金仙鶴馱亭式表(長25公分 寬41公分 高43公分 1935年作)。一隻回首眺望的曲頸仙鶴口銜靈芝站在紅絲絨木座上。仙鶴背馱二層仙閣,閣正、背面各嵌一個白琺瑯小錶盤,正面是時盤,背面是調節走時快慢盤。仙鶴腹中安置音樂機械裝置,啟動時可演奏四支樂曲。錶的製造者是倫敦著名鐘錶匠和鐘錶經銷商James Cox(1723-1800)。
十八世紀,英國與中國在鐘錶方面的貿易活動十分突出。一方面由於英國自身鐘錶製造的發展,倫敦成為當時的鐘錶生產中心,鐘錶製造盛極一時,其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無與倫比,在整個歐洲與東方的鐘錶貿易中明顯佔據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借英國海外擴張的強勢,英國東印度公司幾乎壟斷了早期歐洲和東方的海上貿易,為英國鐘錶的東輸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和保障,當時歐洲各國的鐘錶許多是通過英國的中轉輸出到中國的。更為重要的是,英國鐘錶行業具有敏銳而長遠的眼光,對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一直十分關注,千方百計迎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利用自身的貿易優勢,依託整個歐洲的鐘錶製造技術,整合各種資源,製作出了適合中國人欣賞品味的東方市場鐘錶。當時在英國有一批從事東方尤其是中國市場鐘錶的鐘錶匠和經銷商,James Cox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James Cox的鐘錶在中國獲得了較高的認同,其許多作品被乾隆宮廷所收藏。他還在廣州建立公司,負責產品的經銷和組裝,這使他的產品更容易為中國市場所接受。此錶有可能就是在廣州組裝的產品。(國立故宮博物院)

乾隆年少即交遊往來的唐岱和鄒一桂,或可視為是將雍正朝的宮廷畫風傳遞至乾隆朝的重要推手;而出入造辦處為他辨識瓷器的方西華,向他解說玉器仿古做舊原理的姚宗仁,和許多穿梭其間的西洋傳教士,他們有的扮演著文物專家的角色,有的提供諮詢服務;通過乾隆皇帝與之對談與保存留下來的文物,可追溯出他探詢文化軌跡和督促乾隆朝藝術創作的歷程。

對乾隆皇帝而言,尤其難得的是這些經歷並未因時間流逝而終止,日常生活中輕易可觸及的人、事、物,仍然持續刺激他再從中醞釀出新的視野。

相關新聞
台學者德國介紹故宮博物院館藏
陸賣熱銷商品「朕知道了」 臺北故宮質疑贗品
組圖:圓明園特展 英特使團訪清廷的東方見聞錄
組圖:十全乾隆藝術品味特展 臺北故宮8日登場
紀元商城
Nature’s Bounty魚油多款 現有5折優惠
每日更新:超千圖像 探索奇妙植物王國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