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中心 瑞典精神巴黎放異彩

人氣 8
標籤: ,

【大紀元10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特稿)巴黎的瑞典文化中心入口中庭,訪客在咖啡座上啜飲著在巴黎已小有名氣的瑞典咖啡侃侃而談,典型的花都風情在瑞典文化中心綻放芬芳。

台階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打罵笑鬧,廣場旁小孩們追逐遊戲,川流不息的大人孩童進進出出一樓的藝術展覽廳,看完展覽進入公園般的庭園,在草地上吃瑞典餅乾或是看書、曬太陽、聊天。

位於瑪黑區的瑞典文化中心,因為地利之便,迎來不只巴黎人,還有許多觀光客;不過,1965年買下這棟建築物時,瑪黑區還是巴黎一個安靜的猶太街區,耗時6年修復,1971年正式開幕,當時規劃二樓常設展覽廳的展覽內容,不是宣揚國威的圖片,而是與法國從17世紀就開始的文化交流。

整個館舍還有5間房間,提供與法國有合作案的藝術家、研究學者、作家等居住,為期一個月。因為是古蹟,所以許多瑞典企業都選擇中心的場地召開記者會,法國的文化業如出版社或是社團也都喜歡租用場地舉辦各項活動。

「但是空有好的地點還不足以吸引巴黎人,必須要有特殊的東西讓他們來」,中心的公關經理加德羅姆(Alexis Jaderholm)表示,巴黎每個晚上都有上千個節目在競爭,所以必須活化中心的地點,傳遞瑞典精神。

例如,2年前在瑞典開始流行午餐時間去跳舞(Lunch Beat),這個趨勢還流行到芬蘭等國家,因此,在巴黎,瑞典文化中心也每月舉行午餐跳舞,讓巴黎人了解「瑞典現在流行什麼」。

鑒於耶誕節在瑞典時間更長、氣氛更濃厚,而在法國只有一天且多商業氣息,中心就企劃將瑞典的耶誕節搬到巴黎,不只有傳統裝飾,還有兒童穿傳統白色衣服、點蠟燭和唱流傳的耶誕歌曲,也有兒童工作室,教法國小朋友做瑞典的耶誕裝飾。

巴黎的文化中心是瑞典在國外唯一的文化中心,隸屬於每年有1億8000萬克朗(相當於台幣8億1000萬)預算的對外交流委員會(Svenska Institutet)。

原則上,瑞典文化部決定文化交流的大方向,對外交流委員會構思策略,由文化中心執行。接受政府一年一次的「首都計畫」到法國展出,不過,中心的節目大都自製。

中心的作法是與法國和巴黎的許多節慶合作,「在巴黎要被看到,必須合作,才能想像瑞典」,藉著對話呈現另一種視野和觀點,所以,「巴黎的大活動幾乎都不會放過」。

譬如參與11月的攝影月,「攝影月的宣傳效果絕對有與中心宣傳不一樣的力量」,中心與瑞典一家攝影為主的專業畫廊合作,挑選精彩作品,不只成為攝影月專刊的封面,法國重要媒體「世界報」(Le Monde)也加以介紹,許多民眾特地前來觀看,連在柏林和華盛頓的外館都要求這項展覽巡迴到當地展出。

加德羅姆強調,「在當地就必須融入當地,並向世界開放。」中心會和龐畢度中心合作展覽,也會在5個不同地點同時舉行瑞典樂團的音樂會,不過都是中心和5個表演廳的負責人共同選擇樂團。

中心可舉辦許多戶外活動,音樂節的花園音樂會就吸引了5000人,9月的美食節,5位來自首都的廚師,在不同的帳篷裡做菜,建築師也用蛋糕做模型,多面呈現瑞典的創意,「這證實有一個自己的據點是很重要的,可以呈現出自己的風格」。

不只節目的安排在地化,連中心也只有主任一人是由瑞典的對外交流協會派來,其餘都是當地雇員,「語言流利和對當地的認知是成功的起點」,除了工作人員薪資由國家支付,其餘都是自給自足,瑞典文課程、5間房間的租金、演唱會門票、企業租用場地費用等,撐起了一個活躍的文化中心。

音樂、舞蹈、電影活動很容易溝通,經常擠得水洩不通,「文學就很困難,有50%的人就很高興了」,但是「這種溝通是重質不重量的」,許多研討會是針對法國社會討論的議題,提供瑞典的觀念和做法,例如法國熱烈討論的同性戀議題,瑞典早有同性婚姻法,研討會就很吸引法國民眾,法國最近熱議的教育問題也是,瑞典諾貝爾獎舉世聞名,中心規劃一系列得主講座,吸引大批人潮。

文化中心也很注重兒童活動,在陶藝展時,就會有藝術家教兒童做陶藝或是傳統工藝,「畢竟,兒童將是中心未來的觀眾」。

相關新聞
瑞典媒體曝光首相未付收視費
瑞典護照通行世界
在瑞典開公司的幾個小貼士
令人提升的ARNDT』S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