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預算解凍 農技團續扮外交尖兵

駐海地技術團去年底讓海地水稻單位產量增逾3倍 不僅提高糧食自給率也有助社會穩定 農技團援外成效不輸投入大量金錢的美國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3年05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灣台北報導)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上週通過外交部的預算解凍案,其中對於全球4大區域、22個技術團的國際合作專案計劃業務經費也全數解凍。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一改過去傳統的技術支援的方式,2005年(94)採國際間行之多年的「計畫經理人(Project Manager)」制度,讓技術充分落實計畫、移轉「在地化」。計劃先經過駐館與受援國的協商,訂定出明確的計畫期程、分年目標、移轉標的等內容後簽署MOU,日後將據此執行。

但每一計劃僅派1至2經理人至受援國,督導計劃的執行,第一線工作由受援國完成,其成效仍受某些外館質疑而未執行。立委也認為,負責計劃的專案經理不懂外交,計劃執行期間短、預算化整為零,成果恐不易留下深刻印象。立委希望先凍結預算,外交部能提出說明。

海地缺糧 提升自給率

立委的質疑有其道理,尤其龐大的預算不可不慎,成敗更攸關兩國邦誼。計劃執行的靈魂人物、經理人的經驗及判斷能力相對重要。

海地為例,駐海地技術團長向水松指出,海地是一個糧食不足的赤貧國家,只要在該國北中南5萬公頃的區域內做出成績,對海地改善很大,所以他認為海地計畫不宜分散子彈。

海地一年稻米消耗45萬噸,自產15萬噸,其餘進口,費用高達1億5,000萬美金,30%來自於國際的援贈款。向水松表示,一個國家一年糧食的進口幾百萬美金就已經不得了,海地已超出10倍以上,因此人民負債也創下天價。

海地政治動亂、社會失序,2004年(93)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成立並進駐海地維持局勢穩定。政治因素讓海地經濟停頓20年,國外的貸款受世界銀行的限制,向水松看準這一點,2008年(97)自願請調至海地服務,他表示,這樣的環境只要技術團肯下功夫,成積馬上就能被看見,而且在海地實際支援的國家並不多。他常對成員說:「他要好,就不要你了。」不要嫌受援國的條件差。

2008年10月在海地政府的要求下,台灣以美金1,500萬的經費,規劃了3年3,000公頃的水稻生產、行銷計劃,是很大的一筆計劃。向水松說:「在海地,台灣可排得上場面的。」

2012年(101)底,技術團代耕的第一期計劃,讓水稻由原來每公頃1至1.5噸的生產量,增加到3至3.5噸。現在海地政府希望計劃擴大,讓民間自行執行,未來第二期計劃,將擴增為7,000公頃,包含水稻、陸稻、玉米及豆類的生產,為期4年、執行美金1,000萬,已列入台海MOU備忘錄項目中。

向水松根據調查,耕作面積1公頃將使2.5戶受益,7,000公頃就能惠及1萬7,500戶農民,政府若透過台灣的協助做出成績,不僅增加糧食自給率,對社會的安定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向水松開玩笑說:「選舉時政府也不用再開什麼『芭樂票』。」

7,000公頃的實際效益?單就水陸稻4,000公頃的產量換算成現金,海地進口糧食費用就省了600萬美金。與年支出1億5,000萬相比,雖看不出成長多少,但向水松說:「話不是這樣講。」一個計劃可幫助當地國成長1%,計劃的達成效益就算成功。我們幫海地增加生產量,但缺糧問題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

「不要用台灣的想法看事情,」向水松表示,農業也是科學,講求「真」,真就是要做,要落實,才是國際援外真正在做的事,若所有國際援外都能這樣做就很可觀,「這就是台灣40多年來的認知與使命。」

台灣援外經費不輸美國

國際間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已4、50年,但成果並不理想,非洲地區的問題依然嚴重,才會有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到非洲要求財政透明,要不然拒絕援助的舉措。向指出,美國及先進國家一年對外的援助經費為GDP(台灣生產總值)3至5%,美國有權要求受援國配合。

向水松表示,台灣對外的援助款雖然不比美國,但每3至5年的專案計劃費用也都有千萬美金,不輸美國。不過,最後他還是強調,畢竟「他」是主人,要不要做,還是當地政府說了算。◇

(責任編輯:韻寰)

[[4]]

援外技術團要將技術在地化,讓駐在國人民能順利接手。(國合會提供)

甘比亞技術團引進各品種稻米。(國合會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