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銀行理財促銷噱頭 買產品送蔬菜

人氣 1

【大紀元2013年05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4月份,大陸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發行和收益率出現了雙降,同時個別銀行銷售任務增七、八倍,為了吸引客戶,有的銀行提出買理財產品可以送蔬菜的噱頭。銀行理財產品的不良問題令投資者傷痕纍纍。有業內人士表示,各銀行都在打「擦邊球」,監管再嚴也是禁而不絕。

銀行理財產品任務增大 為銷售頻出奇招

據Wind資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針對個人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達28,239款,較2011年上漲25.84%,而發行規模更是達到24.71萬億元人民幣(包括銀行自己發行的和銀信理財產品),較2011年增長45.44%。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已經達到了歷史新高。

有大陸媒體報導,進入4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發行和收益率出現了雙降,雖然部份銀行為了吸引客戶,推出了多個年化收益率高於市面其他同類產品(最高達5成)的產品來吸引客戶,但整體理財產品的銷售仍不夠理想。為了銷售任務,銀行採取了多種營銷手段,其中,不乏一些群發手機短信息、微信攬客、社區宣傳等招數。還有廣州天河某住宅區的陳阿姨表示,有的銀行提出買理財產品可以送蔬菜的噱頭。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顯示,與銀行賣力吆喝理財產品相反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量明顯受到衝擊。3月29日至4月28日各商業銀行共發行2439款理財產品,環比下降12.8%。

除了發行量下降,收益率方面也不理想,相關數據顯示,5月上旬銀行理財產品發行8415支,半年期以內理財產品收益率上限為4.06%~4.25%,而2~3月的時候同一款期限的產品收益率還能達到4.6%~4.8%。

有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總行下達的理財產品銷售任務增加了七、八倍。招商銀行萬達支行某理財經理對大紀元記者說:「上面不是下了個監管文件麼,把投資渠道給收窄了,產品收益率下降不好賣,總行就一層層往下壓,最後到我們身上,因為我們的收入是和業績掛鉤的。」

盤點理財陷阱 銀行在打「擦邊球」

去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池」、「影子銀行暗藏風險」等諸多議論不絕於耳,「理財資金池」期限錯配、以新還舊等問題甚至被指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更使得投資者人心慌慌,無法瞭解自己的錢投到哪裏去了。

自2009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漸趨井噴,這些紛繁複雜,期限不一的理財產品,標的通常為債券、本外幣結構性存款,信託、票據等等。由於產品預期收益率高過存款利率,那些風險低,至少可以保本的產品頗受普通投資者歡迎。

隨著狂飆突進式發展累積的資金日趨龐大。對於銀行來說,這筆錢被放入一個專門的資金池中,實質上相當於存款,既保證銀行的中間收入,又無需承擔信貸風險。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主要通過滾動發行、利用資產池期限錯配、實現借新還舊的方式運作,以動態管理模式選擇多項資產配置,使理財資金募集和投放達到平衡並從中取得收益。資金由於不完全計入銀行表內業務,因此也屬於影子銀行資金。

大陸建設銀行某支行行長對大紀元記者說:「銀行理財產品的問題受到各方的關注,監管層也下了文件,但各銀行都在打擦邊球,比如借理財產品的幌子,事實上銷售的還是信託產品,在理財合同上也可以修改的略微模糊一些,總之在多方面還可以做手腳。」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多數投資者都經歷過誤導現象。其中,迴避或弱化理財產品風險排名第一,其次為誇大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第三是推銷與客戶需求不符的理財產品。此外,近四成的投資者表示,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未對產品內容做任何介紹; 30%的消費者表示,銀行未進行任何風險揭示。一些投資者直到理財產品到期時,才發現自己購買的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責任編輯:李熙)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危機暴露 華爾街拉「槍栓」聯手做空
深圳社保基金被挪用17億  民眾紛紛表示擔憂
大陸銀行不良貸款猛增 總額已超萬億元
專家稱中國貨幣在金融機構間空轉 實體經濟萎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