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的教育:不作「背着書本的驢子」

人氣 38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猶太人的聰明才智舉世聞名,全球1,600萬猶太人,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卻獲得了至少20%的諾貝爾獎。其傑出人才分佈在各個領域:大衛‧李嘉圖、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別林、門德爾松、普魯斯特、茨威格、基辛格……

網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15歲的男孩去農村玩,見一個老農民把馬栓在一棵又細又矮的木樁上。男孩著急地說:「爺爺,不行!馬會跑掉的。」老農呵呵一笑,說放心吧,不會的。男孩說:「這麼小的木樁怎麼能拴住這麼高大的馬?」老農對男孩說:「這匹馬還是小馬駒的時候就栓在這棵小木樁上了。剛開始的時候,它總是不肯老老實實地呆著,刨蹄子,打噴鼻,不斷地撒野,企圖把小木樁拔起來。可是,那時候,這馬的力氣小,折騰了一陣子還是在原地打轉,不久它就不再折騰了。後來,它長大了,不僅個子高了,力氣也大了,可是它已經不想再去拔這小木樁了。」

老農民繼續說:「有一回,我給馬添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的頭夠不著的地方。我就是想試一試,看馬是不是會把脖子伸過去吃草料。只要它一伸脖子,這小木樁就會被拔起來了。可是,它吃完了夠得著的草料,眼看著旁邊的草,它只打了兩個鼻噴就耷拉著腦袋了。」

是甚麼拴住了這匹馬呢?是小小的木樁嗎?不!是這小木樁所形成的心理枷鎖牢牢地拴住了它。

一位大學教授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在兒童、青少年個性發展的方面,提出兩種心理傾向:自我抑制和主動探索。自我抑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聽話、按老師、父母的要求去做;主動探索是以內在興趣為核心的,以探究精神、好奇心為主,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猶太人家庭中,孩子從學校回來後,家長問的不是孩子學到了甚麼,而是一成不變地問:「你今天在學校問了甚麼?」他們認為,問是一切的開端,問是學習的精髓,知識始於問,也終於問。

猶太人不只限於對知識層面的把握,而是重視孩子的能力建設,尤其重視才能結構的建設,他們喜歡思考宏觀的、深層次的的內容。 他們把僅有知識而沒有才能的人喻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他們認為,一般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而思考是由懷疑和問題所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發問使人進步。猶太人家庭由此特別注重與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們可以同成人談話和討論問題,偶爾成人還會同孩子們纏個沒完,意在引導他們投入到學習與研究上去。

在學校,教師通過手工製作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學校完全不鼓勵競爭,而注重培養和發現學生的興趣,認為無論是學習外語、烹飪一道美食或者製作手工藝品,都有助於使人成功。

一位猶太混血的華人母親,在剛回到以色列時,因為經濟拮据,只好以售賣自己製作的中國春捲來養活三個孩子。而懂事的孩子為了幫助母親,在學校各顯神通。

「……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 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卷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有 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的噱頭就在於可以免費品嚐美味的中國春卷,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 10雅戈洛,每個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1,500 雅戈洛。」

家長們往往容易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真正才能。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特的東西,也稱為個性。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獨特性。也就是說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他有不同於別人的才能。家長要觀察、引導、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特殊技藝,而不要因為追逐分數,從而「殺死」了孩子的創造力。就像那匹馬,被馴服的甚麼都不敢去想、去嚐試。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
以國十多萬猶太人為子女教育大規模示威
法蘭克福的猶太人陵園
猶太人作曲家:一生都在等待法輪大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