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剩餘勞動用罄 中國經濟撞長城

張東光

人氣 20

【大紀元2013年07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近日在《紐約時報》撰文《中國撞到萬里長城》(Hitting China’s Wall)稱,所有的經濟數據最好將其當作特別無聊的科幻小說來瀏覽,尤其中國的數據堪稱科幻之最。若加上一個隱蔽的政府、一個被控制的媒體,很難想象中國這個人口龐大的國家正在發生甚麼事。

現在,明確無誤的跡象是:中國有大麻煩了。克魯曼說,我們指的不是小挫折之類的,而是一個基本面的大問題。這個國家做生意的整個方式,以及其成長30年的整個經濟體系都達到了運作的極限。你可以說中國的模式已撞到萬里長城了,現在唯一問題是這個崩潰會多慘。

克魯曼說,首先,當你比較中國與其它經濟體時,你會立刻看出其消費和投資之間的不平衡。所有成功的經濟體會將他們部門當期的收入貢獻給投資而不是消費,好讓他們未來有更多的消費能力。但在中國,投資似乎只是為了未來投資更多而進行的。在美國,GDP的70%貢獻給消費,而中國卻只貢獻50%給消費。

這怎麼可能呢?是甚麼因素造成消費如此低落,為何中國投資那麼多,到目前還沒出現投資報酬率急劇遞減的現象呢?對此,經濟學大師、前諾貝爾獎得主路易斯(W. Arthur Lewis)早有先見之明,他曾說在經濟發展初期,一個國家通常會出現一個很小的現代部門,陪襯一個包含大量「剩餘勞動力」的較大傳統部門,剩餘動力指對整體經濟貢獻很低的低度就業的農民。

克魯曼指出,這個剩餘勞動力的存在可產生兩種效應。其一,當這類國家可以大量投資新廠房和建設時,投資報酬率不會遞減,因為他們可不斷從農村吸引勞工。其次,這個剩餘勞動力之間的互相競爭會讓工資持續低落,即使整個經濟體變得更富有。事實上,造成中國消費低落的主要原因似乎是中國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收入很少流入家庭。部分收入流入少數人把持的政治圈,多數留在以國營企業為主的企業裡。

現在,中國已經撞到了著名的「路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 point),換言之,中國已將剩餘的農村勞動力用罄了。

理論上,這應該是件好事,因為工資將上漲,中國一般民眾最後將分享經濟增長的果實。但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正突然需要面對激烈的「再平衡」。投資目前已進入報酬率急劇遞減中,不管政府做甚麼,這個遞減仍將加快,這時消費支出必須快速提升好取代投資的地位。但問題是:消費的提昇是否快到足以避免一場令人厭煩的蕭條?

克魯曼說,這個答案顯然是「不可能」。多年前中國經濟就需要再平衡了,但中共當局一直延緩採取必要的改革,反而透過匯率的貶值和廉價信貸的充斥來刺激經濟。這些措施延緩了清算日的到來,但卻讓清算日來到之後的日子更苦不堪言。現在,清算日已經來了。

就全球視野而言,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稍大於日本,約是美國和歐盟總合的一半。它有份量但還不是龐大無比,若在承平時期,全球應可泰然處理中國的麻煩。不幸的是,現在並非承平時期:中國撞到「路易斯拐點」的同時,西方經濟體也處於自身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或資產價值崩潰時刻),因其過度舉債,本身也無力振衰起敝。中國最新的麻煩是其它國家此刻最不願見到的。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貝恩報告:中國消費者品牌忠實度低
調查:中國頂層家庭坐擁87%財富 55%家庭沒儲蓄
中國消費量大幅度增加 紅木製品頻臨滅絕
在當前形式下中國投資移民的選擇和出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