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帶手機 引發的深思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9月06日訊】上週最熱門的YouTube視頻的有一個名為《我沒帶手機》(I Forgot My Phone),這個時長2分鐘的視頻觀看量已超過2000萬次。該視頻歸為喜劇欄目,但從中看到人們的智能手機迷戀文化,讓人深感不安。

《紐約時報》報導,視頻開始一對男女躺在床上。喜劇演員查勒妮.德古茲曼(Charlene deGuzman)扮演的女子默默凝望,而她的男朋友撥弄著智能手機,毫不在意。

隨後展現的就是德古茲曼徹底反烏托邦的一天:共進午餐的人盯著手機,完全無視她的存在。聽音樂會、玩保齡球,還有在一個生日派對上,都是同樣經歷。(甚至過生日的男孩都在用手機錄製派對場景。)視頻末尾,一天結束後,德古茲曼和男朋友回到床上;他還在玩手機。

觀看德古茲曼的視頻多少讓人感到不安。它直擊我們的智能手機迷戀文化,讓我們如坐針氈地意識到自己對於那小小屏幕沉醉,同時也提出,用身心去生活而不只是觀看,也許能讓生活更美好。視頻中不乏搞笑場景——一位男士在海灘上求婚時還不忘用手機拍攝這特殊時刻——但主要還是感覺……難過。

「想到要拍這段視頻,是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太荒唐可笑了,包括我自己在內,去聽音樂會時,周圍的人都在用手機拍演出,而不是真的去看它,」德古茲曼在一個採訪中說道。

「我們只顧盯著手機,而沒有親臨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時刻,這讓我感到難過,」德古茲曼說道。她創作了視頻劇本,由邁爾斯.克勞福德(Miles Crawford)導演。她思考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歡,透過四英吋大小的屏幕來體驗生活可能會成為新的常態。

「如果你想知道甚麼時候人們會對手機產生反感,那意味著他們必須對硅谷構造的整個就餐理念產生反感,」克勞福德說。但他又補充說,這是有可能的。「對,社會在不斷變化,但蘋果手機不過6歲,所以那些變化還沒有發生。」從德古茲曼的視頻引起的強烈反響看,至少人們已經在考慮這些變化了。

「我也是直到今年才開始有了不靠手機而活在當下的想法,」德古茲曼說。「我仍帶著手機,但儘量把它放在包裡。我自己只是感受某個時刻,但無需為此發張照片。」

智能手機在給人們生活添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赫爾辛基資訊科技研究院(Helsinki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英特爾實驗室的曾研究發現,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可能每十分鐘就要確認一次手機,一天確認次數高達三十四次。

智能手機的深度介入也衍生了淡漠人情、沉迷網絡、喪失注意力、增加疲勞感等負面問題。國內外更出現如「iPhone、iPad症候群」、應用程式上癮(App Addiction Syndrome),或行動裝置上癮(moblile device addiciton)等詞彙。

(責任編輯:岳青)

相關新聞
中國年輕人 迷戀新手機
林志穎迷戀科技 把手機當情人
過度迷戀手機 日本青少年走入恐怖世界
專家:迷戀智慧手機 頸椎變形遺憾上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