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中國》郝毅博訪台 感受溫暖人情

人氣 45

【大紀元2014年0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綜合報導)如果你在谷歌搜尋引擎輸入「郝」,你會看到一些經常被搜尋的人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新唐人電視台《老外看中國》節目的外籍主持人郝毅博(Ben Hedges)。這位被台灣媒體稱為「網路名人」的老外日前從紐約飛抵台灣過年,除了見到當地和煦的冬陽之外,也感受到溫暖的人情味。

詼諧言論評中國時事 網上爆紅

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的郝毅博,外型俊俏、富有喜感,酷似金凱瑞(Jim Carrey)、柴克艾弗隆(Zac Efron)等明星。他在《老外看中國》節目中經常以獨特的見解和幽默風趣的口吻評論中國時事,調侃到位卻不傷人,因而受到世界各地華人的喜愛。該節目自推出迄今約一年,其YouTube專屬頻道的訂閱人數已達12萬,而郝毅博本人的臉書粉絲也有7萬人。

郝毅博是在香港出生的英國人,曾在英國和台灣學習中文,所以對兩岸三地及中華文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他能以外國人的角度看待東西方文化差異與社會現象,並以流行術語、詞彙和經典橋段呈現其節目,每每令觀眾驚嘆與折服。

曾有多家中文媒體報導過郝毅博點評中國10大醜建築以及《甄嬛傳》和《蘭陵王》等熱門影片,《蘋果日報》甚至形容其對韓劇《繼承者們》男主角的評論為「神吐槽」,台灣鄉民(指著名網路論壇PTT的用戶)更是在論壇上大力推廣郝毅博的節目,致使這位老外的知名度大增,如今已是個不折不扣的明星。

郝毅博點評《蘭陵王》(視頻擷圖)

抵台過年 參加粉絲見面會

郝毅博於小年夜當天(1月29日)一大早抵達台灣,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要和台灣粉絲一起過年,並於2月2日在高雄夢時代參加粉絲見面會,他也會在當地舉行的新唐人《穿越時空互動大展》上擔任導覽員,與幸運的粉絲們一起穿越時空。

身穿紫色毛衣的郝毅博一到桃園機場,立即被眼尖的粉絲認了出來,有動作迅速的粉絲在第一時間就將他在機場的照片發到臉書上與其他人分享。他在機場表示,他一登機時就被空姐認出,空姐們在飛機上和他合影留念,還送給他很多好吃的。

郝毅博說,他希望這次到台灣能到處走走,也希望品嚐台灣的牛肉麵和小吃。他也請粉絲推薦值得採訪的人物或主題,作為他在台灣拍攝影片的參考。

對於郝毅博抵達台灣的消息,熱情的粉絲們紛紛在臉書上表達歡迎之意,或是推薦台灣各地美食,也有不少人力邀郝毅博到他們住的地方參訪,甚至「跪求」他在當地再舉辦一場粉絲見面會。

郝毅博在抵達台灣的第一天行程是在高雄採訪人稱「花媽」的高雄市長陳菊,還遇到粉絲搶著與他拍照。郝毅博說,陳菊很親切地回答了他的問題,還和他合照並給他紅包。與嚴寒的紐約相比,台灣的天氣和人情味都很溫暖!

郝毅博採訪高雄市長陳菊(圖片來源:郝毅博臉書網頁)

為人權發聲 希望有朝一日能到中國

郝毅博曾在《老外看中國》中說,他很高興可以通過這個節目,幫助東西方人互相交流、互相溝通。

針對網民說他批評中共,他澄清了中共不等於中國的概念。他還表示:「我看到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傳統文化、人權的傷害,這個讓我很難過。那今天,看到很多媒體卻不敢報導,這個讓我更難過,所以在我的節目裡,我很願意講出來這些黑暗的事實。」

在談及中國人爭取人權時,他認為他們和電影《霍比特人2:史矛革荒漠》(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的男主角比爾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一樣,並不是去偷寶石,而是拿回自己的東西。不管自由也好、人權也好,都是本來就屬於中國人民的東西,卻被別人搶走。

他說,《霍比特人》現在還沒有完結篇,就像中國民眾在爭取他們最基本的人權一樣,雖然還沒有成功,但絕對還沒有結束。他願意扮演像巴金斯的角色,與中國民眾站在一起,一起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他還舉了巴金斯的一段台詞與中國民眾分享:「我經常想起袋底洞,我想念我的書,還有我的扶椅、我的花園。瞧,我就屬於那兒,那是家。那正是我回來的原因,因為你們沒有家那樣的地方,它被搶走了。但如果我能,我願意幫你們把它奪回來。」

郝毅博說,儘管他目前在中共的黑名單上,但他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國大陸,讓他這位老外真的看中國。

郝毅博小檔案

出生日期:1985年10月7日(28歲)

身高:178公分

體重:67公斤

星座:天秤座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中文系畢業

主持節目:新唐人電視台《老外看中國》、《Learn Chinese now》

喜歡美食:川菜(水煮魚片、麻辣火鍋)、北平烤鴨


(視頻:老外評比:中國10大醜建築)


(視頻:老外看《蘭陵王》)


(視頻:《老外看中國》幕後花絮)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老外」喜過中國年
【網聞】看老外怎麼吃中國菜的!
何清漣:且談老外成為「中國通」之難
盤點老外對中國「一見鍾情」的「情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