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四一○教改20年 評價難定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0日電)四一○教改遊行今天滿20週年,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等訴求,歷經社會環境的激烈變遷,歷史評價至今未定。

民國83年4月10日,數個民間團體發起教改大遊行,引起廣大迴響,該年被視為台灣教改的起點,遊行提出的訴求,也都逐漸變成教育施政主軸。

20年後,參與反服貿學運的年輕人,選擇在這一天走出占據23天的立法院議場,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經過教改的洗禮,展現出嶄新的世代風格。

四一○教改最爭議的一項訴求,就是「廣設高中大學」,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日前公布一項研究報告,指台灣20年來大學生人數快速成長,產業結構卻沒有明顯轉變,導致學用落差、年輕人普遍低薪的後果。

主導上述研究的台大應用力學所教授王立昇指出,目前擁有大學學歷者,占同年齡人數的7成,各產業適合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卻只有3、4成。產業需要大量的技職人才,卻找不到合適的人,供需無法連接。

中山女中教師段心儀在台大政法中心研究發表會上指出,近來反服貿抗爭越演越烈,表面是反對服貿,深層卻是反映教改20年的惡果。年輕人努力念到大學、研究所,到頭來卻找不到合適工作,前途一片茫然,服貿議題觸動年輕人的恐懼,才會一次爆發出來。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昨天在教改論壇舉辦的記者會上,也將教改和反服貿相連結。她認為,教改讓考試只出選擇題,導致部分學生缺乏深度論述能力,只想看「懶人包」,課堂上鮮少參與討論,課後卻在網上大肆批評。

然而,教育改革打破封建、解放思想,教科書不再只有部編版,教材也不定於一尊,年輕世代學會質疑課本、反思每一篇課文、每一段歷史敘述背後代表的價值觀。反服貿抗爭中,青年勇敢對政策提出異議,從多元角度思考服貿的影響,也可以說是得力於教改20年的訓練。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教改世代參與學運,展現出令人驚豔的創意、思辨力、表達能力,這些都是未來國際社會必備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教改20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卻呈現不上不下的狀況,年輕人累積的焦慮在社會運動中釋放,值得政府和社會省思。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四一○教改的理想,受到少子化、資訊變革的衝擊、政府財政能力的轉變,部分政策執行「打折」或「走樣」。四一○教改真正的教訓,在於教育政策應回歸專業主軸,避免民粹式的決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