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授:父母作則 好環境養好習慣

人氣 52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08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蘇子清美國華盛頓DC報導)8月7日,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心理學系教授溫迪.伍德(Wendy Wood)在華府沃特.華盛頓會議中心(Walter E. Washington Convention Center)舉行的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進行講座,題目為「日常習慣:如何改變壞的養成好的」。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溫迪.伍德就習慣養成研究舉行講座。(蘇子清/大紀元)

她在講座中說,人們的日常活動是高度重複的,研究顯示人們每天40%的時間都在重複做與過去同樣的事情。

她表示,人的習慣行為是由環境觸發的。當一種行為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不斷重複時,人們就會在記憶中形成一種環境與反應的鏈接。那麼當人一接觸那個環境,思維中就會自動形成反應。而人的意志力往往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可以信賴。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兩種思維,一種是自動的習慣性思維(Habitual Mind),一種是經過思考的目的性思維(Intentional Mind)。在許多日常環境中,人們都會被習慣性思維所引導,特別是當人們注意力不能集中,意志力薄弱,或在壓力環境下更容易被習慣左右。」

她認為要想養成新習慣有3個原則要遵守,第一是打斷環境中那些會觸發舊習慣的信號,第二是通過在穩定環境中不斷的重複來形成新習慣,第三是確保在穩定環境中有一些可以觸發新習慣的信號。「研究發現許多擁有好習慣的人都是把自己的生活壞境佈滿可以觸發好習慣的穩定信號,杜絕會觸發壞習慣的信號。」

伍德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許多研究發現要想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要先從父母本身開始。「因為孩子們在生活中往往面對著許多選擇,而父母們又經常很忙,沒有時間引導孩子做出正確選擇。所以從我的經驗來講,比起試圖直接去管教孩子,從父母入手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本身養成好習慣,去影響孩子。並且父母為孩子建立的環境非常重要。」

「具體來說,如果他們擔心的是孩子的健康,那父母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吃飯,把健康食品端上餐桌,如果他們不想讓孩子吃某些零食,他們就要把這些零食從廚房桌子上拿走。然後經常固定時間帶著孩子一起鍛練,讓鍛練身體成為孩子每天的一部份。這些聽起來或許簡單,但實際上並不簡單。」

「當你堅持這樣做,孩子就會養成習慣,而父母在幫助他們建立習慣,建立一個好環境,使他們能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這是希望孩子們在家裏養成一定好習慣之後,可以把這些習慣帶到大學去,帶到今後生活中。」

責任編輯:楊飛

相關新聞
【紀元專欄】趙達功:香港人在習慣中國的政治恐怖環境
頭髮可以透露 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環境等訊息
頭髮可以透露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環境等訊息
躲室內仍變黑?  飲食習慣室內環境找出原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