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亡命到專政 伊拉克總理下台

【大紀元8月15日報導】(中央社巴格達14日綜合外電報導)伊拉克總理馬里奇(Nuri al-Maliki)出身叛軍,從名不見經傳的亡命之徒一躍成為大權在握的國家領袖,但作風專制飽受批評、眾叛親離,今天終於放棄留任,宣布將下台一鞠躬。

已做兩任總理的馬里奇在4月國會大選大勝,堅稱自己應該留任總理,但伊拉克總統馬素姆(Fuad Masum)已指派與馬里奇同屬達瓦黨(Dawa)的阿巴迪(Haidar al-Abadi)擔任新總理、組織新政府。

64歲的什葉派阿拉伯人馬里奇,原本誓言控告庫德族的馬素姆,指控馬素姆違憲,並下令在巴格達部署大量維安人員。

但國際社會壓倒性支持阿巴迪,受廣大民眾尊崇的伊拉克什葉派重量級教士也致信呼籲馬里奇下台。

馬里奇今天在阿巴迪陪同下,於電視演說宣布:「我今天在你們面前宣布…我自行撤銷總理候選資格,支持阿巴迪兄弟。」

這使馬里奇爭議的8年執政劃下句點。馬里奇2006年上台時,被視為從沒沒無聞中冒出的弱小候選人,在妥協下成為總理。

而後馬里奇歷經一連串轉變,從對抗什葉派民兵、主政時目睹暴力衝突大量減少的民族主義者,到現在被控集權、冷落合作夥伴。

2003年美軍帶頭入侵伊拉克以前,馬里奇的生活完全不同。

馬里奇出生於巴格達南方1座什葉派占壓倒性多數的市鎮,讀大學時加入反對海珊(Saddam Hussein)的伊斯蘭達瓦黨(Islamic Dawa)。

該黨遭海珊禁止後,他1979年逃亡,達瓦黨說他稍後在缺席審判情況下被判處死刑。

1980年開始,他先後住在伊朗和敘利亞,編輯達瓦黨的報紙。流亡期間,他使用假名賈瓦德(Jawad)並策劃從伊朗攻擊伊拉克。

海珊2003年遭推翻後,他返回伊拉克,加入委員會致力阻止海珊支持者出任公職。

2006年,遜尼派和庫德派認為什葉派總理傑佛利(Ibrahim al-Jaafari)太愛搞宗教分裂,馬里奇獲任總理。

馬里奇在每月造成數千人死亡的伊拉克野蠻宗派戰爭達到高峰時掌權,當時被視為政治影響力薄弱。

但他成功保住大位,在美軍支持下,2008年攻擊強大的什葉派教士薩德(Moqtada al-Sadr),這次成功為他贏得廣泛讚美。

在馬里奇執政下,美軍2011年底撤軍,產油穩定增加。

然而,馬里奇2010年在全國團結政府續任總理以來,幾乎不斷面臨政治危機,第一個任內贏得的維安成果幾乎消失殆盡,甚至倒退。

對手批評他專權、要為維安急遽惡化負責。

美國撤軍以來,這幾年馬里奇不斷與伊拉克庫德族和遜尼派阿拉伯人衝突,引來歧視和宗派主義等罪名。庫德族和遜尼派都是伊拉克少數。

遜尼派對馬里奇政府的憤怒,加上鄰國敘利亞野蠻內戰,點燃更多流血衝突,每月都有好幾百伊拉克人喪命。

馬里奇沒有花太多心思去安撫遜尼派,還以各種軍事行動回應2013年4月開始的暴力衝突,逮捕數百人,並挑起已然高漲的憎恨情緒,卻無助遏制暴力。

2013年下半年,安全部隊拆除國內主要遜尼派阿拉伯人反政府抗議大本營,引發一連串事件,使巴格達當局丟掉1座城市,另1座城市有部分也陷入叛軍手中。

維安崩潰的高潮是聖戰士為首的好戰分子6月起勢如破竹進攻,占據5省大片土地,國內不滿聲浪和國際壓力,都希望讓能組成廣納各方政府的新總理來對抗好戰分子,使馬里奇尋求第3任的希望破滅。

但馬里奇決定下台,至少撕掉了對手貼在他身上的獨裁者標籤,也讓伊拉克初生的民主有機會再繼續前進。(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相關新聞
傳伊朗刁難 伊拉克總理延誤十小時抵日
伊拉克總理馬里奇反對設定美軍撤離時間表
伊拉克總理馬里奇訪敘利亞展開高層會談
伊拉克薩德派撤銷對馬里奇政府支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